[1] |
杨承旭, 赵志军, 王耀兵, 王捷, 王丽华. 面向空间抱捕的连续型机械臂机构设计[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3): 89-99. |
[2] |
雷拥军, 陆栋宁, 袁利, 陈超. 一种适应卫星姿态侧摆机动的混合轮系控制方法[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3): 111-119. |
[3] |
王晓凯, 李向华, 杜江华, 刘天明, 钟汉田, 陈传志, 李明, 周鑫. 构架式可展开抛物柱面网状天线结构设计[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1): 139-145. |
[4] |
孙瑞琦, 祁瑞. 非合作失效航天器绳系拖曳系统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1, 41(6): 42-53. |
[5] |
刘鹭航, 张强, 王虹, 李刚, 吴昊, 王志鹏, 郭宝柱, 张激扬. 基于峭度熵与分层极限学习机的动量轮轴承故障诊断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1, 41(3): 97-104. |
[6] |
季业, 崔振, 王雪涛, 严嵘, 刘一帆. 一种基于模糊聚类模型的动量轮健康性排序方法[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0, 40(3): 100-106. |
[7] |
赵兴英, 李强. 液滴辐射器液滴层的优化设计[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0, 40(2): 10-. |
[8] |
丁瑞, 陆宁云, 程月华, 姜斌, 邢琰. 基于DS证据理论的航天设备寿命预测方法[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6, 36(4): 58-. |
[9] |
郭朝礼, 王淑一, 张笃周. 基于偏置角动量的欠驱动航天器姿态保持控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4, 34(5): 49-55. |
[10] |
顾朋, 王大轶, 刘成瑞. 零动量卫星轮控系统可重构性设计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3, 33(1): 7-14. |
[11] |
刘文静, 刘成瑞, 王南华, 王大轶.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动量轮故障可诊断性评价[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1, 31(4): 54-63. |
[12] |
游思梁, 陈桂林, 王淦泉. 星载辐射计扫描镜太阳辐射热-结构建模与仿真[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1, 31(1): 62-69. |
[13] |
胡亚冰;孙毅;. 腿式月球着陆器静态稳定性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09, 29(02): 17-24. |
[14] |
李鹏奎;钱山;郭才发;蔡洪;. 零动量轮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09, 29(02): 25-32. |
[15] |
刘振宇;程惠尔;孙敬良;. 午夜太阳入侵对FY-4辐射计次镜组件的温度影响[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08, 28(05): 6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