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郎安琪, 秦子浩, 谭立国. 考虑太阳光压的小天体附近自然绕飞轨道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5): 95-106. |
[2] |
彭成宽, 祁俊峰, 邵珩. 选区激光熔化三维点阵结构尺寸效应研究进展[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2): 16-29. |
[3] |
袁沭, 姜爱民. 仪器偏振对空间干涉仪高对比度成像的影响[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6): 43-50. |
[4] |
段富成, 张慧博, 侯玮杰, 秦晓刚, 吴霞, 杨生胜. 二体绳系卫星系统冲击效应动力学与试验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1): 53-62. |
[5] |
刘中阳, 张海能, 杨旭, 张正选, 胡志远, 毕大炜. 新型高速单粒子翻转自恢复锁存器设计[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2, 42(6): 140-148. |
[6] |
于向前, 施伟红, 宋思宇, 陈鸿飞, 宗秋刚, 邹鸿, 陈傲, 王永福. 屏蔽材料对木星轨道卫星内部介质充电效应的影响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1, 41(5): 21-27. |
[7] |
杨盛庆, 王禹, 王丹娜, 林荣峰, 杜耀珂, 钟超. 连续小推力条件下星座轨道机动方法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0, 40(4): 69-77. |
[8] |
侍行剑, 孙克新, 祝竺, 孙凯鹏, 廖鹤. 面向深空任务的电磁桨推力器设计[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7, 37(5): 17-. |
[9] |
桂兵仪, 唐德礼, 金凡亚, 田希. 圆柱形霍尔推力器轮辐效应试验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7, 37(5): 54-. |
[10] |
封国宝, 李军, 崔万照, 刘纯亮, 曹猛. 介质带电平衡模式的二次电子发射暂态特性[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7, 37(2): 24-31. |
[11] |
彭凯, 李晶, 张颖军, 苏晨, 崔万照. 考虑低能电子影响的二次电子修正模型[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7, 37(2): 32-38. |
[12] |
马维超, 朱敏波, 叶海洋, 连培园. 卫星测控天线日照温度场极端工况预测方法[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4, 34(4): 59-. |
[13] |
党建军, 罗建军, 万彦辉. 用杆臂效应在轨标定加速度计标度因数的方法[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3, 33(2): 19-24. |
[14] |
童靖宇, 李蔓, 白羽, 田东波. 月尘环境效应及地面模拟技术[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3, 33(2): 78-83. |
[15] |
沈自才, 邱家稳, 丁义刚, 刘宇明, 赵春晴. 航天器空间多因素环境协同效应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2, 32(5): 5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