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8年, 第8卷, 第S1期 刊出日期:1988-12-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988 (S1):  0-0. 
    摘要 ( 1239 )  
    <正>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组建于1968年2月,现隶属航天工业部。其主要任务包括:研究、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参与制定国家空间事业发展规划;承担各类空间飞行器及其地面试验设备的研制、空间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空间无线电技术方兴未艾
    陈道明,徐原能
    1988 (S1):  0-0. 
    摘要 ( 1357 )  
    <正> 西安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自1968年从中国科学院划规空间研究院领导以来,已从一个理论和课题研究的研究所,逐步发展成为研制卫星的有效载荷、测控系统和相应地面设备的实力雄厚的尖端技术研究所,并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测试设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发射卫星简况
    1988 (S1):  0-0. 
    摘要 ( 11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展航天技术 促进国家现代化
    闵桂荣
    1988 (S1):  2-5. 
    摘要 ( 1411 )  
    <正>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于1968年成立,至今已经历了20个春秋,为我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得到了党、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最近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明确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心工作是发展生产力,要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到首要位置。航天属于高技术,它与国家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航天工作者要努力发展航天技术,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戚发韧
    1988 (S1):  6-7. 
    摘要 ( 1327 )  
    <正>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已二十周年了。二十年来,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发射了21颗各种类型的卫星。我国的空间技术已从试验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它直接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业已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杨嘉墀
    1988 (S1):  8-9. 
    摘要 ( 1353 )  
    <正>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20年。她的童年是在急风暴雨、摧残性的十年动乱中渡过的。这遗撼的十年,给我们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损失,也给初期的空间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是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同志等中央领导的热情扶持,凭着我院全体同志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在全国人民的关怀下,通过艰苦的奋斗,我们顽强地成长了。我们坚信,空间科学技术可以并且能够为我国的四化大业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默默地奉献 成功的保证
    刘海涛
    1988 (S1):  11-12. 
    摘要 ( 1575 )  
    <正>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先后成功地发射了21颗各种类型的卫星,我国空间技术从探索试验阶段开始走向实用阶段,为我国空间技术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空间技术是现代化高技术的前沿领域之一,是许多尖端科学技术综合的结晶。每一颗卫星的研制与发射成功都是这一巨大科学群体协力合作的共同成果,使我国卫星发射的成功率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每当我庆贺我国卫星发射成功、正常运转、并取得各种重要科学成果的时候,总要联想到在这种成功的背后那些从事卫星环境试验的科技人员和他们的奉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遨翔太空 银波长系——记我国长寿命试验卫星“实践一号”
    陈宜元
    1988 (S1):  13-15. 
    摘要 ( 1654 )  
    <正> 建院之初,我国空间技术处于开创和试验阶段,尽管当时我国正处于“文革”动乱最激烈时期,我院同志们创业的热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仍使我国的空间事业取得惊人的进展。继建院不久,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不到一年的时间,又发射了我国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实践一号”。“实践一号”自1971年3月3日入轨,在空间共运行8年多,于1979年6月11日因卫星轨道寿命结束,陨落在北美洲。8年里,星上各系统经受了长期空间环境的考验,系统工作正常,发回了大量的遥测数据。由于它的遥测信号长期稳定地向地面发射,引起世人注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空间控制技术的展望
    邹广瑞,刘承熙,齐汝先
    1988 (S1):  16-19. 
    摘要 ( 1791 )  
    <正>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小组开展研制卫星的筹备工作。我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承担了我国卫星控制技术方面的科研任务并成立了自动化所二部,建立了运动物体控制技术研究室,运动物体模拟技术研究室和无线电遥测遥控研究室。当时只花了三个月时间研制成了我国第一套频分制多路无线电遥测系统,并在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卫星室展出。以后进行了T-7探空火箭的控制和遥测工作,同时开展卫星控制的单项技术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和试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那时至今我国经历了打基础、出成果、求发展三个阶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探空火箭的成就
    宋忠保
    1988 (S1):  20-21. 
    摘要 ( 1524 )  
    <正> 在庆祝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20年之际、回顾一下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进程是很有意义的。我国的航天活动最早开始于50年代后期,当时我国制订了12年科学发展规划,决心开展航天技术的基础研究,并对探空火箭和其他型号的火箭进行了研制。对近地空间环境进行探测研究、对近地空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及在近地空间进行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的火箭,统称为探空火箭,例如气象火箭、地球物理火箭、微重力火箭、生物试验火箭、高空点火试验火箭等等。探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空间环境资源,以促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忆回收技术发展的历程
    林华宝
    1988 (S1):  22-23. 
    摘要 ( 1369 )  
    <正> 1987年9月17日,我国在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又成功地回收了一颗新型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我国自1975年以来,连续成功发射和回收的第十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体研制与参试人员致电祝贺。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卫星回收技术和发射测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难忘的历程
    李颐黎
    1988 (S1):  24-26. 
    摘要 ( 1481 )  
    <正> 1975年和1976年,我国发射了两颗返回式卫星,当时我是这两颗卫星的回收系统技术负责人之一,这期间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使我终生难忘。1975年8月20日,张爱萍主任和国防科委其它领导亲临七机部,详细听取了第一线研制人员关于对即将出厂的返回式卫星及其运载火箭质量情况的汇报,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要认识到我们这个东西(指返回式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是“生于乱世”,并语重心长地送给到会同志几句话:“生于乱世,先天不足;精心保健,诊断从速;内脏脉络,检视周密;气血畅通,筋骨有力;一鸣翔天,为民争气。”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他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条成功之路
    柯受全
    1988 (S1):  27-28. 
    摘要 ( 1386 )  
    <正>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院20周年了。空间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试验到应用,走过了一条循序渐进、科学实践的成功之路。我院不仅研制成功返回卫星、通信卫星等具有先进水平的卫星,而且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能协同攻关的管理、技术和质量保证体系,更有深远意义的是造就了一代空间事业奠基人和专门人才,这个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