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CSCD、CSA核心源期刊
ESCI、SCOPUS、知网、万方、维普全文收录期刊
导航切换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主办单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作者指南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总体设计与技术创新
张庆君, 倪崇, 戴超, 刘立平, 唐治华, 舒卫平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1
): 1-11.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01
摘要
(
1030
)
PDF(pc)
(8217KB)(
1036
)
可视化
为了解决低轨SAR卫星对观测区域成像幅宽小、重访时间长的问题,研制了陆地探测四号01星。其是世界首颗高轨SAR卫星,利用地球同步轨道的轨位优势,对同一地点的重访周期由低轨SAR的天级提升为小时级,幅宽由低轨SAR的百千米级提升为千千米级,可为及时、有效实施灾害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围绕高轨微波成像的新体制,解决了高轨微波成像、超大功率星载微波发射、超大口径星载天线、多体大挠性高精度姿态稳定控制、万瓦级强脉冲高品质电源、载荷与平台一体化高效热管理、高轨星地一体化精密定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快重访、大幅宽、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通过分析在轨测试数据,卫星获取的高轨SAR图像纹理清晰,质量良好,可满足防灾减灾、国土资源勘查等领域使用需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鹊桥二号轨道与嫦娥六号任务匹配性设计和飞行实践
周文艳, 高博宇, 董畑姗, 刘德成, 孙骥, 张立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 (
6
): 16-22.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4.0087
摘要
(
659
)
PDF(pc)
(2897KB)(
355
)
可视化
鹊桥二号整个寿命期间提供中继服务的任务有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嫦娥四号,以及国际合作的月球探测任务。为了满足嫦娥六号多发射窗口下各飞行阶段的中继要求,首先从任务分析的角度介绍鹊桥二号中继星为匹配嫦娥六号任务的轨道设计过程和方法,采用环月大椭圆太阳同步冻结轨道满足了嫦娥六号通信距离、通信覆盖、发射窗口和轨道相位的需求;然后在最省燃料约束下,对各阶段轨道的运行方式和轨控策略进行优化,采用四脉冲联合优化的轨控策略,以较少的速度增量大幅改变轨道升交点、倾角和近月点幅角;最后给出了在轨飞行和对嫦娥六号中继支持等情况。鹊桥二号卫星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月球低能捕获轨道,实现了环月轨道升交点赤经的大幅更改;也是国际上首次采用环月大椭圆太阳同步冻结轨道,实现了对月背南极目标的近距离、长弧段的中继。鹊桥二号飞行结果和轨道设计结果一致,保证了嫦娥六号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任务的成功实施,设计方法可为后续深空探测任务轨道设计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嫦娥六号飞行方案的任务几何规划方法
孟占峰, 高珊, 赵峭, 张相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 (
6
): 1-15.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4.0086
摘要
(
645
)
PDF(pc)
(15016KB)(
538
)
可视化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国际首次月背无人采样返回。飞行方案规划是探测器总体设计中重要的工作之一。传统的飞行方案规划方法通常将飞行方案规划转化为约束优化问题,存在着约束条件不能直接满足的缺点,并带来设计变量多、计算效率低、物理意义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任务几何的飞行方案规划方法。该方法通过空间任务几何分析,充分利用地月和月地转移轨道对近月点位置的约束、日-地-月天体运动约束以及采样点与环月轨道面的几何约束,降低了设计变量维度,进而直接导出了飞行任务规划结果。该方法由于任务几何条件直接满足设计约束,因此大幅度提升了计算效率,同时还具有几何意义直观明确、设计结果易于验证等优点。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的飞行方案规划和轨道设计中,对后续月球探测型号也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基于洞穴的月球基地研究
李林凌, 刘金刚, 侯宇葵, 刘卫, 李明富, 尹硕辉, 王磊, 许梦川, 彭兢, 孙泽洲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3
): 9-18.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34
摘要
(
631
)
PDF(pc)
(7961KB)(
559
)
可视化
系统性调研了国内外洞穴月球基地相关政策、计划及具体项目,重点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现有差距。基于国内外月球探测的影像信息及洞穴月球基地概念研究成果,梳理了洞穴月球基地建设的可行性构想。基于洞穴的独特优势(如温度适宜、辐射低、月尘少等)以及月球基地建设的难易程度等客观条件,对多种洞穴月球基地构想进行了定性分析。各类月球基地构型均展现出独特优势:以陨石坑改造为基础的洞穴月球基地,充分利用了月球表面的天然地形,结合了自然结构特点和人工改造需求,具有显著的原位资源利用优势。无论是无人还是载人洞穴月球基地,都将经历月球探测、月面选址、基地建设和基地应用四个关键战略阶段。尽管通过已发射的月球轨道探测器和月面探测器等手段获取了大量月球影像,但当前对月球表面的探测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为洞穴月球基地建设的“选址”工作提供更有力支撑;同时,亟需加快研制月球基地建设关键设备,为无人月球基地建设提供必要的实施工具,确保“建基”任务的顺利推进,尽早实现洞穴月球基地的“用洞”战略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星载大口径环形天线的系统设计
冯涛, 张庆君, 林坤阳, 王立朋, 张桥, 杨军刚, 肖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1
): 24-3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03
摘要
(
570
)
PDF(pc)
(9223KB)(
658
)
可视化
环形可展开天线是星载大口径、超大口径可展开天线的理想结构形式,是高轨遥感、高轨通信卫星应用的关键载荷。星载环形天线是由周边展开桁架和索网系统组成的典型预应力结构,型面精度和展开基频是其主要性能指标。在轨可靠展开是在轨应用的前提,可靠展开是设计的重中之重,以在轨性能指标需求为目标,分析了环形天线各系统参数对在轨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展开动力系统和传动力系统进行分析,阐述了环形天线各系统参数对展开可靠性的影响,总结了以结构静力学手段评价在轨性能设计和动力学手段评价展开可靠性的方法,明确了通过结构动力学方法进行强度校核和星上锁紧释放设计的星载大口径环形天线系统设计流程,提出了各设计参数的优化策略,并给出了系统设计算例,为未来超大口径星载可展开天线的技术研究和工程研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陆地探测四号星载GNSS导航系统设计及在轨效能分析
王振兴, 王煜斌, 毛志毅, 田晓彬, 刘志佳, 黄勇, 邵明学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1
): 12-2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02
摘要
(
539
)
PDF(pc)
(8610KB)(
365
)
可视化
陆地探测四号01星(LT4A)是全球首颗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依赖星载高轨GNSS导航接收系统实现在轨导航,并首次工程化应用于地面精密定轨任务。对星载高轨GNSS导航接收系统的在轨表现和工程化设计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星载BDS和GPS实测漏信号数据,进行了星载观测数据质量评估,并重点研究了利用星载高轨GNSS漏信号进行事后精密定轨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LT4A星载高轨GNSS导航接收系统可稳定捕获和跟踪BDS B1I和GPS L1频点的导航信号,满足卫星在轨实时和地面事后定轨精度需求。采用星载BDS+GPS联合精密定轨,重叠轨道内符合精度径向优于1.87m,三维优于3.07m;外符合精度径向优于1.81m,三维优于4.71m。针对高轨导航收星特点及卫星应用时效性需求,定轨系统可全流程自动化运行,保证轨道平滑及连续性,控制勒让德高阶误差引入,相关成果可应用于中国后续搭载GNSS接收机的高轨对地观测卫星计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A review on recent development of space solar power
HOU Xinbin, MANKINS John, SHINOHARA Naoki, CHOI Joon-Min, SOLTAU Martin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 (
6
): 33-51.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4.0089
摘要
(
517
)
PDF(pc)
(16542KB)(
491
)
可视化
Space solar power (SSP) system, a major type of space-based power-generating equipment,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providing massive, continuous, and stable green electricity by utilizing solar energy in space. Many countries and organizations consider SSP to b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clean energy sources. The historical activities of SSP in the world are summarized.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f SSP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 for SSP.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SSP development program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ESA, Japan, China, UK and Korea are presented. Some significant solar power satellite(SPS) concepts proposed in the decade, including typical SPS-ALPHA, MR-SPS, CASSIOPeiA SPS, et al., are introduced. The technical and non-technical challenges are also listed and several important in-space demonstration missions in recent years and in the near future are introduce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next 5 to 10 years will be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rapidly developing the key technologies and conducting on-orbit demonstration and application. Controlling the mutual pos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lar array and the transmitting antenna becomes a core issue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the SPS.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would be the demonstration focus for the first step.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first commercial SPS would be constructed as early as 204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圆柱形模块化空间太阳能电站建设方案
张树宁, 杨靖宇, 王尔申, 李自森, 徐嵩, 和敬杰, 李辰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 (
6
): 52-6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4.0090
摘要
(
504
)
PDF(pc)
(6857KB)(
326
)
可视化
考虑现有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多为概念性设计,综合性能较差,提出了一种高可行性的圆柱形模块化聚光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via cylindrical modular concentrator array,SSPS-CMCA)工程设计方案。首先,分析了各国学者和组织提出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从结构、控制、外形等多角度列出了方案组合表,并归纳出一套针对空间太阳能电站设计的方案标准,再根据该标准提出一种高可行性的工程设计方案。随后详细描述了该方案的结构设计,并分析了各方面性能和1GW模型的系统参数。最后给出了该模型从地面实验到太空组装运行的全流程建设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高轨航天器集群在轨服务智能任务规划方法
郑鑫宇, 曹栋栋, 唐佩佳, 张轶, 彭升人, 周杰, 党朝辉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1
): 34-45.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04
摘要
(
459
)
PDF(pc)
(7312KB)(
285
)
可视化
针对高轨航天器多对多在轨服务任务规划问题,建立了考虑燃料消耗和任务时长两个优化目标的高轨航天器在轨服务任务规划模型,并提出了一种Q学习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Q-learning-based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 QMGA)。首先,建立了基于四脉冲Lambert转移的多对多目标分配模型,并同时以速度脉冲和任务用时为目标函数,通过将问题解耦为轨道转移优化问题和目标分配优化问题实现了优化变量的降维,简化了计算过程。然后,结合Q学习提出了QMGA算法,采用Q学习在线更新多目标遗传算法的交叉概率与变异概率,提高了算法的寻优能力。最后采用QMGA算法求解模型,并将其计算结果与传统多目标遗传算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QMGA算法可以得到更优的任务规划结果,计算得到的总速度增量消耗和总任务时间分别平均比MGA计算得到的结果减少了6.2%和19.7%。这一结果证明强化学习方法可进一步赋能传统智能优化方法,从而提升航天器集群任务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Microwave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for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YANG Bo, SHINOHARA Naoki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2
): 1-14.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17
摘要
(
457
)
PDF(pc)
(5906KB)(
237
)
可视化
The microwa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for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are a crucial field i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ector, where various countries are competing in i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rveys the research experiments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related to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 and microwa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worldwide. The objective is to assess the progress and current state of this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determine the necessary focus for developing high-power microwav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nd provide clarity on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se areas. Finally, a distributed 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plan that is immediately feasible is proposed.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月壤玻璃的结构和力学性能
陈自强, 赵勇, 池祥, 闫玉强, 沈杰, 邹敏杰, 赵少凡, 刘明, 姚伟, 张博, 柯海波, 马秀良, 白海洋, 杨孟飞, 邹志刚, 汪卫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3
): 1-8.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33
摘要
(
450
)
PDF(pc)
(18306KB)(
214
)
可视化
玻璃是月壤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以小尺寸的颗粒和胶结物等多种形态广泛混存于月壤之中,具有良好的空间适用性。月壤良好的玻璃形成能力使其成为制备空间用玻璃材料的首选原材料,然而受限于微纳制样和检测手段的不足,以往鲜有关于月壤玻璃力学性能研究的报道,严重制约了此类玻璃材料的服役评价。基于此,通过微纳制样和力学测试结合透射电镜表征,对5个典型嫦娥五号月壤玻璃颗粒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月壤玻璃具有“灵活多变”(由均匀到纳米尺度不均匀)的非晶结构和宽泛可控的力学性能(硬度范围为(6.1±0.4)~(8.4±0.2)GPa,模量范围为(48.5±1.9)~(88.4±2.4)GPa)。此外,月壤玻璃的硬度和模量发生了奇异的解耦现象,即回春(加热至玻璃过冷液相区再快速冷却至室温)使其模量大幅降低而硬度变化不大,归因于回春引起的体积膨胀和结构不均匀使月壤玻璃变形模式由致密化向剪切流动转变而带来的硬化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空间用高性能玻璃材料的研发提供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基于数字孪生和机器学习的卫星未知故障检测方法
沈英龙, 蔡君亮, 林佳伟, 杨帆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1
): 46-58.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05
摘要
(
424
)
PDF(pc)
(5406KB)(
261
)
可视化
卫星传统故障诊断方法及现有的数据驱动诊断方法都存在无法找出异于已知故障类型的未知故障的问题,可靠性与安全性较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卫星数字孪生体和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故障诊断与未知故障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卫星数字孪生产生覆盖各种类型故障的仿真数据,并利用XGBoost分类模型和卫星真实故障样本验证了数字孪生数据的高仿真性,实现了已知故障类型的诊断。在此基础上,考虑到现有诊断方法无法精准识别未知类型故障的发生,提出一种分布外检测模型Con-DAGMM,通过正常数据和已知类型故障数据训练模型,实现了对未知故障的及时预警。利用数字孪生数据与在轨卫星真实故障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故障诊断精度高,在测试数据上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8.8%,且Con-DAGMM实现了高性能的未知故障检测,在精准率、召回率和F1分数上优于Deep-SVDD等对比方法。结果表明,卫星数字孪生可以克服卫星历史数据中故障样本稀缺的问题,且分布外检测的思路能成功应用于卫星未知故障的预警,提高了在轨卫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模块化可展开天线结构刚柔耦合设计与驱动力分析
田大可, 张昊, 王永滨, 方纪收, 金路, 石祖玮, 范小东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4
): 144-15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66
摘要
(
385
)
PDF(pc)
(10574KB)(
493
)
可视化
模块化可展开天线具有通用性好、适应性强、拓展灵活等特点,是满足未来大尺度天线在轨装配、在轨建造等需求的一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构型形式。为更好地掌握六棱柱模块化可展开天线在轨展开过程中结构的力学特性,开展了天线结构刚柔耦合设计及驱动力分析。首先,开展了模块化可展开天线结构方案设计,阐述了结构组成及展收原理。其次,基于解析几何方法,建立了等效包络圆数学模型,求得了肋单元夹角等关键参数,并建立了可展开天线结构三维模型。再次,对上弦杆、斜腹杆、下弦杆等径向长杆进行柔性化处理,采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了模块化可展开天线机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最后,分别从有重力、无重力两个方面对单模块、多模块天线在不同约束位置下的展开驱动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展开过程若存在重力,则约束位置的选择对驱动力影响较大;若不存在重力,则天线约束位置对展开影响较小。所开展的结构设计及多方案驱动力分析可为该型天线的样机研制及工程化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冰巨星探测的前沿科学问题
王赤, 李晖, 孔大力, 王宇贤, 杨忠炜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4
): 1-11.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53
摘要
(
376
)
PDF(pc)
(9196KB)(
378
)
可视化
对冰巨星及其卫星的探索一直是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目前国际行星探测规划均将冰巨星探测列为重点方向。聚焦中国未来冰巨星探测任务,考察了冰巨星探测的国内外现状,梳理和归纳了冰巨星探测的七大前沿科学问题。围绕这些科学问题,通过冰巨星系统特性的对比分析,结合行星探测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冰巨星探测的展望和建议,并指出海王星-海卫一探测是冰巨星探测任务的首选。未来探测的科学主题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探索地外海洋和生命;认知柯伊伯带天体,理解太阳系演化;探索冰巨星系统,理解行星起源与演化。对冰巨星探测科学目标的论证分析,能够为中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航天器柔性太阳电池板在轨热分析与验证
黄洪昌, 李君兰, 王成, 申绪男, 张肖君, 张大卫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2
): 79-87.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25
摘要
(
344
)
PDF(pc)
(5756KB)(
471
)
可视化
为预测航天器柔性太阳电池板在轨工作温度及分布情况,分析了太阳翼经历的空间外热流环境,计算出柔性基板正背面热流载荷随轨道周期性的变化情况。考虑太阳电池阵最佳工作点状态和开路状态两种典型发电工况,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出太阳电池和柔性基板工作温度随轨道周期性变化规律,与空间站温度遥测数据进行了比对,验证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准确性。重点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域热物理性能对柔性太阳电池板温度分布的影响,比对分析两种工况的结果,得出太阳电池和基板吸收系数差异将导致在柔性基板的贴片边界处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也是可能诱发柔性基板发生热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月基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天线方案设想
刘佳, 万继响, 吴春邦, 王浩, 张乔杉, 郭诠, 张鹏飞, 姜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2
): 88-9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26
摘要
(
337
)
PDF(pc)
(4985KB)(
308
)
可视化
由于地球电离层的吸收或者反射效应、以及地球表面极其拥挤的低频射电干扰源的影响,使得地面天文台对超长波谱段(0.1~30MHz)的射电信号探测极其困难,而已发射的轨道探测器又无法满足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观测需求。提出了一种月基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天线方案设想,分别从科学目标分析、技术指标论证、总体技术方案,以及工程实施方案设想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并给出相应的技术路线及实现途径,旨在为中国未来空间超长波射电天文观测领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火星表面地形环境特征及火壤力学特征研究
陈朕, 李秀娟, 张锐, 邹猛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3
): 19-28.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35
摘要
(
326
)
PDF(pc)
(8582KB)(
196
)
可视化
为了避免着陆器在火星表面着陆及巡视器探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并为火星原位资源的后续利用及地面试验中模拟火壤的制备提供参数参考,研究分析了火星表面的地形特征,特别是火壤的物理与力学特性。本文通过总结成功着陆火星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所获取的图像及数据,对火星表面的地形地貌及火壤参数进行系统研究,归纳其环境特征,并整理着陆器和巡视器周围火壤的力学参数范围。此外,对国内外已研制的模拟火壤的性质及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分别提出适用于着陆器和巡视器地面试验的模拟火壤参数范围及选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火星表面的火壤主要由粒径较小的细颗粒物组成,并含有大量粉尘、土块和岩石碎片,表面多形成脆弱的风化层。表层火壤较为松软,其力学特性与砂土相似,导致巡视器在探测过程中容易出现沉陷异常,影响其正常运行。测得火壤的内聚力范围为0.10~9.0kPa,内摩擦角范围为18°~35°。进一步分析得出,适用于着陆器试验的模拟火壤参数为:内聚力0.24kPa,内摩擦角35°,容重1.52g/cm
3
;适用于巡视器试验的模拟火壤参数为:内聚力0.50kPa,内摩擦角18°,容重1.10g/cm
3
。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火星探测选址、模拟火壤的加工制作、地面试验,以及火星表面的原位资源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冰卫星宜居性探测任务构想
陈晓, 李奎, 郝记华, 陈刚, 杜洋, 庞涪川, 李东禹, 李海洋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3
): 175-184.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49
摘要
(
313
)
PDF(pc)
(3615KB)(
274
)
可视化
探测冰卫星冰壳下的液态海洋、探索冰卫星的宜居性可为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化、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探索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信息,也是当前国际深空探测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在对国内外冰卫星探测任务及主要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趋势,总结了冰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与探测手段,提出了采用环绕+着陆+深钻探测的组合探测任务构想,通过探测土卫二的重力场、温度场、磁场、以及潜在的地震波、质谱、色谱、光谱等信息,同时采集土卫二的自然样品并且分析其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探索冰卫星土卫二的宜居性,并梳理了亟待突破的新型探测载荷、生源元素高精度探测等关键技术。通过规划实施冰卫星探测任务,可提升中国深空探测技术水平和在行星科学领域的地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毫米波雷达系统设计与实现
钟兴旺, 杨瑞强, 踪念科, 王登峰, 张文会, 蔡春贵, 陈素芳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 (
6
): 23-32.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4.0088
摘要
(
308
)
PDF(pc)
(4764KB)(
246
)
可视化
针对中国嫦娥五号无人自主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任务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将单通道干涉仪与转动机构融合的角捕获与跟踪测量、双单程伪码测距与载波测速、TURBO编码扩频通信多功能集于一体的毫米波交会对接雷达体制,并对该新体制雷达系统的具体组成、工作过程、测量与通信方法、设计性能及验证进行了说明。新系统具有多元信息测量与双向通信一体化、宽视场、大距离动态、测量精度高、抗多径能力强以及小型轻量化、低功耗等特点。经地面及实际在轨应用验证,该毫米波雷达系统首次实现了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全程高精度测量与双向通信,性能稳定,测距动态范围可达0.2m到397km, 精度可达±0.017m, 测角视场范围可达360°×130°, 精度优于±0.07°。该系统可应用于嫦娥六号任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柔性航天器动力学方程一般形式的工程简化方法
邹元杰, 邓润然, 史纪鑫, 葛东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
2
): 70-78.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24
摘要
(
306
)
PDF(pc)
(4848KB)(
249
)
可视化
在完备的柔性航天器动力学二阶微分方程一般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一般方程的工程简化方法。首先,采用平动集中质量方法对相关积分项进行了简化处理,忽略单元自身转动惯量对总惯量的影响以及板壳单元、梁单元等转角运动的影响,将体积分运算统一转化为节点相关变量与平动质量乘积的求和运算;其次,依据“小变形假设”,对含结构变形参量的方程系数矩阵进行简化,忽略结构振动位移对节点位置矢量的影响,使非线性系数矩阵转化为常系数矩阵。通过简化处理,柔性航天器动力学方程一般形式的所有项均被保留,而其积分项和系数矩阵的计算,在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得到大幅简化,便于编程实现和工程实施。提出的工程简化方法主要用于柔性航天器在大范围、复杂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后续可以由单体动力学进一步拓展至多体动力学,解决在轨组装航天器、空间机器人/机械臂等空间结构系统的柔性多体动力学问题。数值算例验证了工程简化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