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进, 王秋平, 李耀, 孙骥, 陈岚, 余晓川, 汪海, 田森, 党晓康, 王永塔. 鹊桥二号中继通信载荷任务分析与设计[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3): 41-55. |
[2] |
楼春钢, 李昊, 潘殿坤. 基于分割法的抛物面固面天线热变形抑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2): 59-67. |
[3] |
罗文波, 张新伟, 钱志英, 张玲, 白刚, 莫凡, 卢青荣, 殷亚州, 傅伟纯. 基于在轨温度测量数据的整星结构尺寸稳定性分析[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1, 41(1): 22-28. |
[4] |
曹海翊, 张新伟, 赵晨光, 徐驰, 莫凡, 戴君. 高分七号卫星总体设计与技术创新[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0, 40(5): 1-9. |
[5] |
陆栋宁, 郭超勇, 王淑一, 陈超. 星载运动附件扰动抑制方法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0, 40(5): 26-33. |
[6] |
孙向伟, 徐彦, 王培栋, 方琴, 朱东方. 空间充气薄膜衍射成像结构的热力耦合分析[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9, 39(5): 8-. |
[7] |
张也弛, 张龙, 罗文波, 潘腾.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卫星在轨热变形快速分析[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6, 36(6): 55-61. |
[8] |
朱华, 张春雨, 周徐斌, 张宗华, 顾志悦, 吕凯. 基于半刚性连接的提高星敏感器指向精度的安装设计[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6, 36(2): 66-. |
[9] |
张静, 白绍竣, 尉飞, 郑钢铁. 卫星结构悬浮式设计方案的热变形抑制作用分析[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0, 30(5): 23-30. |
[10] |
姚骏;崔伟;满孝颖;杜胜;. 新型卫星结构设计技术[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0, 30(03): 70-75+83. |
[11] |
韦娟芳,关富玲,赵人杰,王峰斌,陶晓霞. 星载微带阵天线的热变形分析及实验验证[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02, 22(06): -. |
[12] |
张志伟,俞信,杨秉新. 自适应光学技术补偿镜面温度及自重变形研究[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1999, 19(05): -. |
[13] |
赵旸,伍小平,李立强. 卫星天线在热真空试验中的全场变形测量技术[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1999, 19(04): -. |
[14] |
孙国江. 卫星液体燃料与结构耦合振动分析[J].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1996, 16(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