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管理的中国学派

  • 陈 锋
    2024,17(6): 843-86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元宇宙生态系统以新质生产力的模式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复杂适应理论,选择与元宇宙相关的中国上市公司展开价值共富的逻辑分析,对比分析了5个案例企业价值共富演进的逻辑链,系统归纳了元宇宙生态系统价值共富的演进逻辑。研究认为,元宇宙生态系统会经历“资源→价值资本→价值产品→价值财富→价值共富”的动态演进逻辑。对元宇宙生态系统价值共富的研究可以为元宇宙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实践方向。
  • 战略与组织

  • 王晓静, 宁 悦
    2024,17(6): 862-88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协同学的理论视角,以海信集团的三阶段研发协同演变为纵向案例研究对象, 探讨企业集团研发协同的演化路径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集团的研发协同遵循“协 同初试—协同探索—协同稳定”三阶段的演化路径,该路径是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积累结 合的过程。在竞争环境和协同战略的共同驱动下,协同主体可以通过资源、信息和技术的 动态融合,助力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开展技术创新,进而激发企业集团深层次的创新能 力。研究结论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集团实现从行业技术突破到国内技术领先再到国际技 术领先的蜕变。
  • 何 轩, 王丽菲
    2024,17(6): 881-89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众多中国家族企业的共识,然而现实中家族企业往往面临着巨大 的数字鸿沟,相关研究比较缺乏。基于数字化战略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动态张力视角,对新希望六和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深度剖析家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外部变革张力→内部代际张力→数字化战略实施”的动态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源于技术人才匮乏的外部变革张力对家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构成了重大挑战,加剧了组织内部的权力移交,进而对内部代际张力产生传导作用;(2)源于代际冲突的内部代际张力使组织在变革中面临僵化、失控等风险,未妥善处理甚至可能导致组织衰败,从而反作用于外部变革张力;(3)内外部张力共同作用下,加速了企业内的新老权力移交。不同于预期,新老交替通过增强组织的数字化意愿和数字能力,对数字化转型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新一代高管跨周期管理经验的缺乏,可能降低组织的风险抵御能力,反而阻碍数字化转型进程。通过揭示家族企业数字化 战略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张力作用机制,可为数字时代家族企业的组织变革与转型提供启示和借鉴。
  • 邵云飞, 罗凯悦, 孔海璞
    2024,17(6): 898-912.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构建商业模式闭环是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关键目标,然而关注 中小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闭环构建机理的文献较少。基于动态能力理论,采用纵向单案例 研究方法,试图厘清数字化推动中小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闭环的构建机理。研究发现: (1)中小制造业企业构建商业模式闭环会经历“单点撬动—服务延伸—场景生态”阶段。 (2)在不同阶段,数字化动态能力“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数字化生态能力” 与商业模式构成组件“生产环节信息化—数据双向反馈—全触点体验优化”需要协同演进。 (3)商业模式构成组件在不同阶段存在交互平衡,渐进形成商业模式闭环,持续为企业创造 价值。研究结果响应了学界关于进一步探究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期待,并可为中小制造 业企业成功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效指导。
  • 创新与创业

  • 暴莹, 韵江,
    2024,17(6): 913-93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创意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创意向创新的高效转化问题受到理论和实践的广泛关 注。扎根于创意产业中兼具典型性与特殊性的博涛案例,基于“意向行为结果”框架,试图发现试错学习在创意向创新高效转化中的特殊价值。研究发现:(1)创意向创新的高效转化是一个动态、复杂、不断创造新知识的试错学习过程,且该过程呈现出持续的“涟漪效应”。围绕创意实践发生转变过程的三个阶段,企业先从知识库中形成“增量型突破型双元型”创意,而后通过“并行式序列式交互式”试错学习叠加知识创造形成持续动力,以此 提升创意向创新转化的“效率效果效能”,最后实现“产品市场生态”的多维度创新。 (2)创意向创新高效转化的试错学习过程呈现了“认知”与“行为”之间由浅入深、由深入善的“知行合一”螺旋机理,该机理印证了知识实践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价值。(3)创意向创新转化的底层逻辑是主观知识向客观知识的转化,而试错学习通过“知行合一”机制使创意与创新中的知识形态发生了改变。
  • 贾依帛, 孙缇, 胡芬
    2024,17(6): 935-95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充分释放人工智能 的巨大潜力来实现创新目标,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既有企业创 新过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存在碎片化、知识脉络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工智能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应用进程,以及学界与业界对其的认知。通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对1997—2023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归纳,在厘清既有研究现状的同时,构建了以“前因—应用过程—支撑因素—结果”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过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理论框架,并重点明晰了人工智能核心功能在不同创新阶段中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议题,旨在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数智化发展提供支持。
  • 徐海卿, 云乐鑫, 董晓语
    2024,17(6): 951-967.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基于数字技术建立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出现。基于资源 编排理论,采用纵向案例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潍柴集团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过程进 行详细剖析,积极探究制造业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模型。研究发现:(1)数字创新 生态系统在生成过程中会经历“生成阶段—进阶阶段—完备阶段”,通过不同的内生动因与 外生动因的组合,启动系统的发展程序。(2)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成遵循“成长效应—平 台融合效应—数字生态效应”的动态演化特征。(3)在数字情境下,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 资源结构化→数字资源能力化→数字资源利用化”的资源编排过程,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 及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快速演进。最后以数字技术作为发展基础,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创新 生态系统的持续扩容与迭代,逐渐拓展系统边界,形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结论拓展 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资源编排理论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有机结 合,丰富了理论内容,对企业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金融与会计

  • 熊艳, 王靖雯
    2024,17(6): 968-98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平安为例,探究民营上市公司精准扶贫的动因及后果,试图揭示逐利动机的 民营上市公司能否通过精准扶贫实现“义利合一”。研究发现:(1)中国平安的扶贫模式涵 盖产业扶贫、医疗扶贫和教育扶贫,其参与精准扶贫的动因除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改善保 险行业形象的利他动因,更多的是享受税收优惠、维系政企关系、完善ESG体系、布局金融 科技和布局医疗科技的利己动因。(2)中国平安在完成精准扶贫这一利他行为的同时,实 现了积极的利己后果。一是积累声誉资本,包括获得扶贫奖项、提升ESG评级、吸引国际 资本;二是获取政治资源,扶贫后政府补助增加、政企合作加深、税负水平降低;三是推动产 业布局,参与扶贫的核心平台金融壹账通、平安健康业绩显著提升。研究结论从利己和利 他的视角丰富了民营上市公司精准扶贫动因与后果的研究,可为企业将精准扶贫与公司战 略有机结合、建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 数字化创新与平台治理

  • 朱晓腾, 葛世伦, 王念新
    2024,17(6): 986-100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之举。现有研究已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但尚缺乏对转型动态过程的整体性路径分析。基于奥迪数字化转型案例,从资源行动理论视角出发,刻画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转型机理和创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遵循“探索—成长—深化”的阶段式演变逻辑;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受资源情境约束和战略导向影响,企业的资源行动呈现出从资源拼凑、资源编排到资源协奏的演化趋势;企业资源行动的演化使企业商业模式完成从“供应者商业模式”到“数字平台商业模式”再到“数字生态系统商业模式”的迭代。研究结论可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公共管理

  • 魏淑萍
    2024,17(6): 1006-1014.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项目是中国主要的创新政策形式之一,厘清政府科技项目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 是回应“创新政策有效性”争议的前提。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对J县依托科技项目促进企业创新的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提炼出创新系统构建机制。基层政府在科技项目申报要求引导下,动员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主体为企业提供稀缺性创新资源,即搭建一个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创新系统,以促进企业创新。创新系统构建机制不是政策制定之初就设计好的作用路径,而是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政绩考核、项 目问责双重激励机制作用下促成的非预期性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度重视基层政府在创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加强相关激励机制建设是提高创新政策有效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