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时军, 王伦, 张晋铭
    2024, 17(3): 481.

    控制权是公司治理机制及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核心因素,因此,控制权争夺成为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主题。在控制权争夺的过程中,公司大股东和公司创始团队的社会资本运作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控制权争夺动因和社会资本影响的视角,通过对奥马电器控制权争夺的案例研究,以社会资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构建理论框架,探究奥马电器被控股的成因,分析奥马电器控制权争夺的历程和公司价值的发展趋势,重点剖析社会资本在奥马电器的控制权争夺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企业发展具有促进利益共享、降低交易成本、高度集中控制权等益处,是企业获得控制权不能忽视的关键因素。同时对于控制权争夺过程中企业价值如何更好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和启示。

  • 廖素琴, 韦靖靖
    2024, 17(3): 343.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客观因素对转型路径和机制的影响,对决定数字化转型过程的认知决策机制缺乏深入探索。以华纬科技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注意力焦点,构建了管理者数字化转型的决策路径,明确管理者注意力时间焦点影响数字化转型决策过程的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机制的理解,建立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拓展企业管理者注意力时间焦点对数字化转型路径影响的相关研究。
  • 熊艳, 王靖雯
    2024, 17(6): 968-985.
    以中国平安为例,探究民营上市公司精准扶贫的动因及后果,试图揭示逐利动机的 民营上市公司能否通过精准扶贫实现“义利合一”。研究发现:(1)中国平安的扶贫模式涵 盖产业扶贫、医疗扶贫和教育扶贫,其参与精准扶贫的动因除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改善保 险行业形象的利他动因,更多的是享受税收优惠、维系政企关系、完善ESG体系、布局金融 科技和布局医疗科技的利己动因。(2)中国平安在完成精准扶贫这一利他行为的同时,实 现了积极的利己后果。一是积累声誉资本,包括获得扶贫奖项、提升ESG评级、吸引国际 资本;二是获取政治资源,扶贫后政府补助增加、政企合作加深、税负水平降低;三是推动产 业布局,参与扶贫的核心平台金融壹账通、平安健康业绩显著提升。研究结论从利己和利 他的视角丰富了民营上市公司精准扶贫动因与后果的研究,可为企业将精准扶贫与公司战 略有机结合、建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 罗建强, 孙嘉懿
    2024, 17(3): 361.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和产业数字服务化的发展趋势下,医疗设备制造企业面向患者提供智能医疗设备,有助于缓解医患紧张关系、实现多主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价值共创,有助于揭示智能产品服务系统多主体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机理。通过对乐普医疗的案例研究,利用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价值共创理论和社会互动理论,提炼了智能医疗设备应用于多主体利益相关者时的价值共创模式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智能医疗设备是多主体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实现的载体,智能医疗设备所提取的数据是多主体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实现的对象,多边共生模式是多主体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实现的保障。
  • 任志宽, 郑茜, 田思苗
    2024, 17(5): 675.

    原始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原动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基于华为和科大讯飞两个企业样本,以战略目标导向为前提,探索企业原始创新的主要模式和实现路径,揭示科技型企业开展原始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属于巴斯德象限创新行为,主要分为以长远目标为导向的战略性原始创新和以知识应用为导向的前沿性原始创新,这两种创新模式在支持方式、行为导向、发展目标和组织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本质上反映为“知识聚焦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再创造能力”的内生性演化,沿着“联合引智→自主研发→开放合作”路径不断推进。研究成果能为企业开展原始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 朱盼盼, 曲英, 冯书倩, 刘昆
    2024, 17(3): 467.

    在网络生态与金融科技导向下,信任链重构被认为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关键,但关于如何通过信任链重构实现供应链金融创新尚缺乏理论探讨。基于信任链重构视角,以首农供应链(大连)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揭示跨境生鲜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前因、过程和结果。研究发现:融资规模有限,融资成本高,具有融资性贸易、弃货与存货减值风险是跨境生鲜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前因。依托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可信交易链、可信物流链、可信行为链与可信制度链构建的跨境生鲜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可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实现全过程风险管控。研究结论对我国跨境生鲜供应链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具有参考价值。

  • 刘玚, 季哲宁, 王爱花 ​
    2024, 17(4): 630.
    基于红筹企业回归 A 股市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中国移动、中芯国际和九号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对红筹企业回归境内上市路径及潜在风险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红筹企业回归主要包括传统回归路径和创新回归路径,不同路径对企业的适用性存在差异, 具体表现:符合试点范围要求的红筹企业可以在创新回归路径中进行选择,而不符合试点范围要求的红筹企业只能选择传统回归路径。同时,创新回归路径中的IPO 模式涉及法律风险、内控风险、终止上市风险和控制权转移风险,CDR 模式的产品风险及 VIE 架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传统回归路径下,企业则需要考虑拆除红筹架构引发的资产重组、利益分配和税务风险等。研究结论可为未来更多红筹企业回归境内上市及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供有益参考。 
  • 商华, 李忠文, 陈任飞
    2024, 17(3): 414.
    “微笑曲线”作为企业转型的指导理论,在我国企业发展实践中得到了诸多验证,但较少从动态发展视角研究“微笑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要素。在“数智化”转型的今天,“微笑曲线”发展演进已经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通过聚焦“微笑曲线”和“武藏曲线”的动态演化,以大杨集团的转型为例,探究制造业价值链附加值的变化动因及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发现,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微笑曲线”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正在演变为“武藏曲线”,基于影响要素提出了从“微笑曲线”到“武藏曲线”的动态演化模型。研究结果对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 陈 锋
    2024, 17(6): 843-861.
    元宇宙生态系统以新质生产力的模式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复杂适应理论,选择与元宇宙相关的中国上市公司展开价值共富的逻辑分析,对比分析了5个案例企业价值共富演进的逻辑链,系统归纳了元宇宙生态系统价值共富的演进逻辑。研究认为,元宇宙生态系统会经历“资源→价值资本→价值产品→价值财富→价值共富”的动态演进逻辑。对元宇宙生态系统价值共富的研究可以为元宇宙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实践方向。
  • 单蒙蒙, 张玮怡, 叶筱慧
    2024, 17(5): 793.

    股权质押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在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但同时,股权质押存在股价波动、控制权转移等潜在风险。以三五互联为例,从信息披露这一市值管理手段出发,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的风险应对策略及经济后果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控股股东高比例的股权质押会诱发控股股东产生维稳股价和利益侵占的市值管理动机。控股股东在市值管理动机下会倾向于采取策略性信息披露手段,甚至产生信息违规披露行为。短期内,控股股东的策略性信息披露行为可以达到稳定或提升股价的目的,但长期内,策略性信息披露行为和信息违规披露行为均会影响公司价值,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并对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侵害。研究结果对规范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市值管理及信息披露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朱晓腾, 葛世伦, 王念新
    2024, 17(6): 986-1005.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之举。现有研究已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但尚缺乏对转型动态过程的整体性路径分析。基于奥迪数字化转型案例,从资源行动理论视角出发,刻画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转型机理和创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遵循“探索—成长—深化”的阶段式演变逻辑;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受资源情境约束和战略导向影响,企业的资源行动呈现出从资源拼凑、资源编排到资源协奏的演化趋势;企业资源行动的演化使企业商业模式完成从“供应者商业模式”到“数字平台商业模式”再到“数字生态系统商业模式”的迭代。研究结论可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魏丹霞, 何光远, 赵曙明
    2024, 17(3): 380.

    外部环境的易变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了员工职业生涯自我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注意力基础观,构建了包含组织层面与个体层面的员工职业生涯自我管理过程模型,该模型从组织与个体的互动视角探析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动态形成机制。在组织层面,分析了员工职业生涯自我管理决策环境的形成过程,描述了组织战略的形成,以及以组织战略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与组织流程的建立和发展;在个体层面,员工通过对决策环境的理解和认知,将自我注意力聚焦于“我要发展”这一核心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注意力配置,决定将自身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到自我管理过程中,进而做出职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决策,获得持续的职业成长。

  • 王晓静, 宁 悦
    2024, 17(6): 862-880.
    基于协同学的理论视角,以海信集团的三阶段研发协同演变为纵向案例研究对象, 探讨企业集团研发协同的演化路径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集团的研发协同遵循“协 同初试—协同探索—协同稳定”三阶段的演化路径,该路径是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积累结 合的过程。在竞争环境和协同战略的共同驱动下,协同主体可以通过资源、信息和技术的 动态融合,助力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开展技术创新,进而激发企业集团深层次的创新能 力。研究结论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集团实现从行业技术突破到国内技术领先再到国际技 术领先的蜕变。
  • 李艳双, 赵钰光, 焦康乐
    2024, 17(3): 448.
    面对传承的挑战,产业转型成为家族企业谋求跨代发展的独特路径。创新创业精神是企业家行为的核心内驱力,二代企业家作为家族企业的接班人,探究其创新创业精神如何驱动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构建二代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驱动家族企业产业转型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动态能力能够有效地将二代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与产业转型连接起来,且家族企业产业转型包括主动变革型和被动变革型两条路径,但二代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推动动态能力的形成并驱动产业转型的两条路径略有不同。此外,提炼了二代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的七个维度、动态能力的五个方面及产业转型的三个阶段。
  • 魏玖长, 唐金亮, 李义娜
    2024, 17(4): 527.
    基于信号理论与危机情境沟通理论的视角,将上市公司发布的危机公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分析同仁堂的过期蜂蜜事件和酒鬼酒的甜蜜素事件,识别出不同企业声誉维度的作用效果及企业危机响应策略的差异。案例分析发现:危机会引发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下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美誉度增强了危机响应策略的保护效果,但关注度增加了危机响应难度;同仁堂公司针对产品伤害危机采取适配性的道歉策略和纠正策略,危机公告信息透明度较高,修复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酒鬼酒公司针对谣言选择否认策略, 危机公告信息透明度较低,危机沟通效果不佳。通过案例分析得到的一般结论可为其他企业的危机管理提供借鉴。
  • 朱国玮, 王淑娟, 马晓蕾, 彭璐
    2024, 17(3): 497.

    中国管理案例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越来越多的院校完成了对管理案例教学从认知、学习、掌握、应用到创新的过程。管理案例教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助于推广管理案例教学经验,同时,其作为标杆示范可以让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取得更大的成效。通过对首届“全国管理案例教学精品课”中的19门获奖课程视频的研究,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未来管理案例教学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经验和建议。

  • 戴炳钦, 范志明, 简兆权
    2024, 17(4): 562.
    现有关于中国农产品企业商业模式从机械化到数字化转型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 通过对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2022年商业模式转型进行纵向案例分析,研究发现: 第一,耕种收和深加工构成中国农产品企业从机械化到数字化商业模式转型的两个关键阶 段;第二,基于数字化的协同创建和协同运营构成驱动两个转型阶段的重要机制。在数字 技术和运营能力不匹配的情境下,提出了农产品企业通过价值共创实现数字化商业模式转 型升级的理论模型,不仅有助于推进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和价值共创两个领域的理论形 成,而且可为制定数字化、智能化农业政策和农产品企业实行数字化运营模式转型创新提 供实践启示。 
  • 赵沁娜, 王姗姗
    2024, 17(4): 580.
    VUCA 时代,培育组织韧性是企业实现逆势成长的重要路径。通过多理论整合视 角,在“环境-组织-个人”分析框架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方法,以知网和中国管理案心的案例共享 中例资料为样本,探究组织韧性驱动要素及互动机制模型。研究表明,组织韧性受 到环境、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共8个核心因素的影响,包括:领导者、员工,组织背景、组织 资源、组织能力、组织行动,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其中,领导者在个人层面占据主导作用; 组织背景和组织资源作为物质和结构的基础,保障了组织的稳定性;组织能力和组织行动 是组织做出迅速反应的有利条件,保证了组织的灵活性;与利益相关者联系的外部环境可 以为企业提供有利资源,传递出的市场信号可以帮助企业把握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可为组 织韧性领域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对企业培育组织韧性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 云科洋, 李文
    2024, 17(5): 816.

    为解决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不明问题、防止转型悖论现象发生,基于开放式创新,通过单案例研究方法对长城汽车的数字化转型活动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出数字化转型的构成要素,即知识吸收、知识创造、知识整合、知识外溢和知识交互,同时构建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NK模型仿真方法验证数字化转型路径模型对其他制造业企业的适用性,最终得到清晰的数字化转型最优路径,即知识吸收→知识创造→知识整合→知识外溢→知识交互。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肖静华, 吴瑶, 谢康
    2024, 17(5): 834.

    针对中国商科课堂互动与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现象,以及企业参与商科案例教学积极性低的实践难题,通过阐述商科“活”案例教学法的互动主义学习哲学,以近十年的“活”案例教学实践为基础,提炼出产教融合导向的商科“活”案例三维互动教学法,即围绕产业界的时代“真”问题来设计和实施,通过教与学、修与行、理论指导与实践评价三个维度之间不同方向的互动,以及三个维度内部不同方向的互动,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案例教学方法。研究表明:对教学情境与案例情境的适应性调适是商科“活”案例三维互动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其区别于普通案例教学方法之处,该教学方法使案例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及产教符号互动具有时代感和临场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 邵云飞, 罗凯悦, 孔海璞
    2024, 17(6): 898-912.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构建商业模式闭环是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关键目标,然而关注 中小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闭环构建机理的文献较少。基于动态能力理论,采用纵向单案例 研究方法,试图厘清数字化推动中小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闭环的构建机理。研究发现: (1)中小制造业企业构建商业模式闭环会经历“单点撬动—服务延伸—场景生态”阶段。 (2)在不同阶段,数字化动态能力“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数字化生态能力” 与商业模式构成组件“生产环节信息化—数据双向反馈—全触点体验优化”需要协同演进。 (3)商业模式构成组件在不同阶段存在交互平衡,渐进形成商业模式闭环,持续为企业创造 价值。研究结果响应了学界关于进一步探究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期待,并可为中小制造 业企业成功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效指导。
  • 童洪志, 彭湛礼, 甘家维
    2024, 17(3): 430.

    企业要想谋求大发展必须抓住机遇。当出现在位者合法性降低的机遇时,把握机会窗口的开启和内化成为后发企业存活甚至撬动未来市场的关键。基于千分一公司后发赶超的实践,探索后发企业由追赶到领先的赶超过程机制。研究发现,在位者合法性降低引发机会窗口的开启、后发企业赶超轨道和行为对机会窗口的内化,共同推动后发企业实现创新赶超目标。具体来说:(1)在后发追赶阶段,在位者实用合法性降低引发需求和制度双元交互机会窗口的开启,后发企业采取市场与能力融合战略轨道将机会窗口予以内化,依次通过机会感知能力、市场需求搜寻、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合法性获取、创新实验能力和市场偏好塑造实现市场领先和能力建构(2)在领先维持阶段,在位者技术合法性降低引发技术单元主导机会窗口的开启,后发企业采取技术创新战略轨道将机会窗口予以内化,依次通过自主二次创新、自主颠覆性创新及混合开放式创新实现技术突破。最终构建出“在位者合法性降低—机会窗口开启—赶超战略轨道和行为匹配—赶超结果”的理论框架。

  • 何 轩, 王丽菲
    2024, 17(6): 881-897.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众多中国家族企业的共识,然而现实中家族企业往往面临着巨大 的数字鸿沟,相关研究比较缺乏。基于数字化战略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动态张力视角,对新希望六和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深度剖析家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外部变革张力→内部代际张力→数字化战略实施”的动态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源于技术人才匮乏的外部变革张力对家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构成了重大挑战,加剧了组织内部的权力移交,进而对内部代际张力产生传导作用;(2)源于代际冲突的内部代际张力使组织在变革中面临僵化、失控等风险,未妥善处理甚至可能导致组织衰败,从而反作用于外部变革张力;(3)内外部张力共同作用下,加速了企业内的新老权力移交。不同于预期,新老交替通过增强组织的数字化意愿和数字能力,对数字化转型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新一代高管跨周期管理经验的缺乏,可能降低组织的风险抵御能力,反而阻碍数字化转型进程。通过揭示家族企业数字化 战略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张力作用机制,可为数字时代家族企业的组织变革与转型提供启示和借鉴。
  • 梁林, 李玲, 段世玉, 韩提文, 曹珍
    2024, 17(5): 722.

    在复杂环境下,我国很多企业生存困难,但仍有一批优秀的高韧性企业能够转危为机,实现稳定发展。以三家历经冲击却持续稳健经营的中国上市民营企业为例,遵循“由外变促内生”的韧性分析思路,结合资源保护理论,构建“情境刺激(外部危机冲击)→资源保护(内部韧性反应)→高韧性组织形成(韧性特征表现)”的研究框架,探究高韧性组织的形成路径。研究发现:(1)高韧性组织通过有效调配资源,逐步显现出应对危机所需的及时性、强关联性、创造性和缓冲性特征;(2)高韧性组织的形成是风险识别、资源整合、资源积累和资源价值实现四个阶段中认知要素、行动要素和结果要素逐级驱动的结果;(3)高韧性组织有挑战型路径和补偿型路径两种形成路径。研究结论对企业在复杂环境下存活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苏敬勤
    2024, 17(4): 507.
  • 徐海卿, 云乐鑫, 董晓语
    2024, 17(6): 951-967.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基于数字技术建立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出现。基于资源 编排理论,采用纵向案例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潍柴集团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过程进 行详细剖析,积极探究制造业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模型。研究发现:(1)数字创新 生态系统在生成过程中会经历“生成阶段—进阶阶段—完备阶段”,通过不同的内生动因与 外生动因的组合,启动系统的发展程序。(2)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成遵循“成长效应—平 台融合效应—数字生态效应”的动态演化特征。(3)在数字情境下,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 资源结构化→数字资源能力化→数字资源利用化”的资源编排过程,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 及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快速演进。最后以数字技术作为发展基础,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创新 生态系统的持续扩容与迭代,逐渐拓展系统边界,形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结论拓展 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资源编排理论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有机结 合,丰富了理论内容,对企业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胡乾韬, 王节祥, 杨大鹏, 娄淑珍
    2024, 17(4): 646.
    以往研究较多关注企业借助大型平台赋能推进数字化转型,而对集群中小企业与新 创平台的协同共创过程关注不足,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情境下,集群中小企业与新创平 台犹如“难兄难弟”,共同面对资源困境。为此,通过对宁波模具集群企业与创元信息模具 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创案例的研究,发现集群中小企业协同新创平台开展数字化转型,是以 共同资源焦点驱动的资源行动演进。在资源探索阶段,集群中小企业可以协同新创平台采 用“启发式拼凑”,回应“资源盘活”焦点,但难以解决资源池不足的问题;在资源构建阶段, 集群中小企业协同新创平台开展“启发式拼凑”和“模仿式编排”的互动,回应“资源匹配”焦 点,缓解了资源获取张力,但如何将资源转换成数字化转型能力仍存在诸多挑战;在资源能 力化阶段,集群中小企业协同新创平台可以在“启发式拼凑”和“模仿式编排”互动的基础上 引入“渐进式协奏”,并开展循环迭代,回应“资源系统”焦点,缓解资源转换张力。基于“相 对对称”赋能情境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加快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具有启示意义。 
  • 何金花, 邓艳, 蔡卫民, 王晶
    2024, 17(4): 599.
    通过对湖南红星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战略变革内部合法性演化过程的分析,探讨了中 高层管理者互动视角下企业战略变革内部合法性的演化。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变革内部合 法性的演化过程可分为明晰战略方向阶段、统一战略实施路径阶段、协调所需资源和能力 阶段、确定行动方案阶段。期间,合法性判断不断加强并遵循“工具合法性→工具合法性+ 关系合法性→工具合法性+关系合法性+道德合法性→工具合法性+关系合法性+道德 合法性”的演化轨迹;中高层管理者互动意向遵循“静态参与→准静态参与→准动态参与→ 动态参与”的演化轨迹;互动工具从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单向输出向中高层管理者双向 互动转变;互动行动遵循“中层被动接受→中层主动融入高层→中高层达成共识行动→中 高层形成默契认同”的演化轨迹。研究结论揭示了中高层管理者互动与企业战略变革内部 合法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中高层管理者互动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 
  • 于淼, 李英达, 王欣楠
    2024, 17(5): 688.

    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总包方与分包方合理的关系嵌入有助于实现良好的跨组织资源协奏,增强总承包模式的竞争优势。但是现有关系嵌入对资源协奏影响的研究存在关系嵌入性悖论,且缺少对项目行动者认知层面能动性影响的考虑,难以解释工程总承包项目跨组织资源协奏的内在规律。基于此,协同考虑关系嵌入和项目治理机制,从制度逻辑视角出发,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四个典型的工程总承包项目为研究对象,探讨总包方与分包方的跨组织资源协奏路径。研究发现:(1)在强联结与弱联结的初始关系嵌入情境下,存在项目导向与参与方导向两种跨组织资源协奏行为,同时,约束导向与激励导向的治理机制能够与关系嵌入发挥协同作用,影响跨组织资源协奏的方式和效果(2)不同的关系嵌入协同项目治理机制通过总包方与分包方之间的制度逻辑耦合作用于项目跨组织资源协奏。研究结果为关系嵌入性悖论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也为工程总承包企业根据所处关系嵌入情境,采取合适的项目治理机制,进而优化跨组织合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 陶铮, 宋华
    2024, 17(5): 774.

    供应链金融助力中小企业韧性建设,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如何管理各类持续相悖又相互依赖的价值主张成为关键问题。基于“供应链金融服务悖论—悖论管理—中小企业韧性建设”框架,运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供应链金融实践。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导向下,金融服务提供商需要通过“亚层次分割—高层次整合”的机制形成有效的悖论管理能力,即通过更微观的层级分割、更高的层级整合的方式,将应对悖论的策略转化为持续嵌入的悖论管理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企业韧性研究、拓展供应链金融理论、揭示悖论管理内在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金融手段助力中小企业韧性建设。

  • 魏淑萍
    2024, 17(6): 1006-1014.
    科技项目是中国主要的创新政策形式之一,厘清政府科技项目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 是回应“创新政策有效性”争议的前提。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对J县依托科技项目促进企业创新的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提炼出创新系统构建机制。基层政府在科技项目申报要求引导下,动员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主体为企业提供稀缺性创新资源,即搭建一个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创新系统,以促进企业创新。创新系统构建机制不是政策制定之初就设计好的作用路径,而是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政绩考核、项 目问责双重激励机制作用下促成的非预期性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度重视基层政府在创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加强相关激励机制建设是提高创新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 尚晏莹, 蒋军锋, 张亚敏, 李晓瑞, 张若晨
    2024, 17(5): 755.

    数智时代下商业模式创新与商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演变在现有理论研究中很少涉及。既有研究虽然关注到商业模式创新对商业生态系统属性的影响,却忽视了作为组织支撑的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对西门子的单案例扎根分析,利用西门子作为同行业下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商和自身商业模式创新实践者的复合特征,建构出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企业基于数字化机会识别、数字化资源获取、数字化渠道构建形成数字商业生态系统,通过多主体的互联互动,在数字商业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创造价值(2)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为“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开放学习→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商业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销售者、其他接受者、消费者等利用数字平台实现多方主体的沟通、合作与学习,数字商业生态系统通过行业内学习和行业外学习,促进商业模式创新(3)客户已经成为数字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参与者,通过与焦点企业生产者的共同开放学习与沟通,参与到价值创造中,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这一发现为分析数字商业生态系统与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分析框架。

  • 张健东, 程宏, 国伟, 庞冬
    2024, 17(4): 616.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虚拟领导力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以贝尔科教和亿达信息两家 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针对虚拟领导力对员工角色绩效的影响机制进 行探索性双案例研究,进而构建基于角色理论的研究模型。研究发现:虚拟领导力分为虚 拟临场力、远程动态调控力、数字工具应用能力、虚拟交互能力;虚拟领导力可以从心理和 技术两个层面提升员工角色绩效,且存在“虚拟领导力—角色压力—员工角色绩效”的作用 路径;团队虚拟性能够强化虚拟领导力对角色压力的缓解作用。研究结论在丰富理论研究 成果的同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 
  • 段海霞, 高崇尧, 苏晓华
    2024, 17(4): 511.
    社会企业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基于制度理论视角,选取残友集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社会企业多重制度逻辑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企业在情境因素影响下,通过差异化的制度发展模式,形成不同的多重制度逻辑。制度背景和个体特征使初创阶段的社会企业通过制度同化,形成政府逻辑和公益逻辑;符号表征与组织实践矛盾使成长阶段的社会企业通过制度细化,形成公益逻辑和市场逻辑;制度变迁和组织变革使融合阶段的社会企业通过制度扩散,形成公益逻辑、市场逻辑和合作逻辑。研究结论可为中国社会企业制度逻辑理论与实践提供新启示。 
  • 张娜, 李志兰, 冯永春
    2024, 17(3): 398.

    基于数据赋能的视角,以郑州大信家居有限公司为例,探讨了制造业企业敏捷性形成机理及底层数据逻辑。研究发现:通过数据赋能,制造业企业可以获得智能能力、连接能力及分析能力,并在这三种能力的驱动下,进行业务流程的数据解构、业务流程的数据关联及业务流程的数据重构,最终实现制造业企业敏捷性。其中,数据赋能、业务流程的数据解构和业务流程的数据关联是制造业企业敏捷性形成的前置要素,业务流程的数据重构是制造业企业敏捷性形成的直接路径。还对制造业企业敏捷性形成的底层数据逻辑及其相关维度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制造业企业敏捷性形成机理进行了探索和拓展,对其底层数据逻辑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 屈芳
    2024, 17(4): 663.
    哈佛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逻辑清晰、内容丰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更深层、更高阶的思考,并主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哈佛案例教学法150多年求新求变的发展历程与优势特色,探究哈佛案例教学法“Plan— Do—Check—Act”的实施流程和关键环节,深入解析哈佛案例教学过程中自由发言的平等性、课堂研讨的竞争性、授课过程的务实性和教学成果的实用性等特点,并结合国内案例教学现状,提出了借鉴哈佛案例教学经验的关键点,旨在提升我国案例教学水平和师生素养。 
  • 汪传雷, 杨东祥, 秦琴
    2024, 17(5): 739.

    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竞争的焦点,但产业深层次发展受到各类风险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安全。基于扎根理论编码的多源数据资料,构建FEM-S理论模型,识别集成电路产业风险,探究风险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要素资源、环境氛围、经营治理能力、供应链是影响集成电路产业风险生成的重要因素;供应链在要素资源、环境氛围、经营治理能力三类影响因素与集成电路产业风险之间起中介作用;要素资源与环境氛围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结论对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提升国家及地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贾依帛, 孙缇, 胡芬
    2024, 17(6): 935-950.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充分释放人工智能 的巨大潜力来实现创新目标,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既有企业创 新过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存在碎片化、知识脉络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工智能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应用进程,以及学界与业界对其的认知。通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对1997—2023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归纳,在厘清既有研究现状的同时,构建了以“前因—应用过程—支撑因素—结果”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过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理论框架,并重点明晰了人工智能核心功能在不同创新阶段中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议题,旨在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数智化发展提供支持。
  • 刘相彤, 刘宏双, 林海芬
    2024, 17(5): 706.

    高质量发展等带来的悖论冲突困境要求管理者做出能够同时融合多维矛盾要素的悖论均衡决策行为,而非传统的“二选一”式决策。悖论均衡决策行为以认知层面的悖论思维为前提。但悖论思维影响悖论均衡决策的作用机理仍未可知。为此选取注意力过程为研究视角,以雷士电商为研究样本展开单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悖论思维的不同维度对选择性注意力和执行性注意力过程分别具有差异化作用,形成注意力聚焦阶段、复杂思考阶段及信息整合创造阶段,经由认知层作用于行为层;(2)在矛盾要素并置思考基础上形成对悖论关系的深层或创新认知,进而产生创新性悖论应对策略,是悖论均衡决策形成的内在机理;(3)注意力焦点在聚焦时表现出的专注性和排他性以及在剥离时表现出的灵活性和多任务目标共存性是注意力过程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关键。通过引入注意力过程视角,揭示出悖论思维对管理决策的重要影响,能够充实管理悖论领域的微观基础,可为管理者合理应对悖论情境提供指导。

  • 吴炯, 朱磊
    2024, 17(4): 541.
    当前企业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仍在于突破其“隐喻的面纱”,挖掘其独特的运行原理。但现有文献面向不同的商业情境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倾向,并不能表达出企业生态机制的全貌。同时鉴于当前研究仍以案例研究为主,基于质性元分析法,筛选出31篇生态系统研究的案例论文,通过结构化编码过程,整理出企业生态机制的完整要素构成,从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中发现:(1)案例支持企业生态系统具有价值共创机制、资源竞合机制及惯例协调机制等三种生态机制;(2)三种生态机制具有相同的内容框架,均可从生态场域和生态行为两方面刻画;(3)三种生态机制的演化均具有复杂属性,表现出非线性迭代、自发性涌现及开放性适应的演化模式。研究结论为企业生态系统研究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发展提供了新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