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刘玚, 季哲宁, 王爱花 ​
    2024, 17(4): 630.
    基于红筹企业回归 A 股市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中国移动、中芯国际和九号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对红筹企业回归境内上市路径及潜在风险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红筹企业回归主要包括传统回归路径和创新回归路径,不同路径对企业的适用性存在差异, 具体表现:符合试点范围要求的红筹企业可以在创新回归路径中进行选择,而不符合试点范围要求的红筹企业只能选择传统回归路径。同时,创新回归路径中的IPO 模式涉及法律风险、内控风险、终止上市风险和控制权转移风险,CDR 模式的产品风险及 VIE 架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传统回归路径下,企业则需要考虑拆除红筹架构引发的资产重组、利益分配和税务风险等。研究结论可为未来更多红筹企业回归境内上市及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供有益参考。 
  • 熊艳, 王靖雯
    2024, 17(6): 968-985.
    以中国平安为例,探究民营上市公司精准扶贫的动因及后果,试图揭示逐利动机的 民营上市公司能否通过精准扶贫实现“义利合一”。研究发现:(1)中国平安的扶贫模式涵 盖产业扶贫、医疗扶贫和教育扶贫,其参与精准扶贫的动因除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改善保 险行业形象的利他动因,更多的是享受税收优惠、维系政企关系、完善ESG体系、布局金融 科技和布局医疗科技的利己动因。(2)中国平安在完成精准扶贫这一利他行为的同时,实 现了积极的利己后果。一是积累声誉资本,包括获得扶贫奖项、提升ESG评级、吸引国际 资本;二是获取政治资源,扶贫后政府补助增加、政企合作加深、税负水平降低;三是推动产 业布局,参与扶贫的核心平台金融壹账通、平安健康业绩显著提升。研究结论从利己和利 他的视角丰富了民营上市公司精准扶贫动因与后果的研究,可为企业将精准扶贫与公司战 略有机结合、建立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 苏慧文, 苏睿
    2025, 18(2): 161-174.
    在知识型员工为主导的背景下,传统的外源式激励已经失效,建立内源式激励更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从结构授权赋能视角出发,对韩都衣舍的阿米巴模式开展扎根理论分析,研究发现:(1)在阿米巴模式导入阶段,企业基于资源、信息、支持、机会和权力五个赋能要素设计结构授权赋能制度,推动个体由员工角色向经营者角色转型;(2)在阿米巴模式运营阶段,企业可以建立相关的赋能流程模块,通过信息化系统搭建及平台固化,实现结构授权赋能的常态化落地;(3)在阿米巴模式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赋能模式依次经历了从个体赋能到系统赋能再到生态赋能的演进,支撑企业组织定位的转型升级。研究结论阐释了阿米巴模式结构授权赋能的关键特征和逻辑模型,对传统企业激励转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任志宽, 郑茜, 田思苗
    2024, 17(5): 675.

    原始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原动力,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基于华为和科大讯飞两个企业样本,以战略目标导向为前提,探索企业原始创新的主要模式和实现路径,揭示科技型企业开展原始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属于巴斯德象限创新行为,主要分为以长远目标为导向的战略性原始创新和以知识应用为导向的前沿性原始创新,这两种创新模式在支持方式、行为导向、发展目标和组织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本质上反映为“知识聚焦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再创造能力”的内生性演化,沿着“联合引智→自主研发→开放合作”路径不断推进。研究成果能为企业开展原始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 朱晓腾, 葛世伦, 王念新
    2024, 17(6): 986-1005.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企业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然之举。现有研究已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但尚缺乏对转型动态过程的整体性路径分析。基于奥迪数字化转型案例,从资源行动理论视角出发,刻画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转型机理和创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遵循“探索—成长—深化”的阶段式演变逻辑;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受资源情境约束和战略导向影响,企业的资源行动呈现出从资源拼凑、资源编排到资源协奏的演化趋势;企业资源行动的演化使企业商业模式完成从“供应者商业模式”到“数字平台商业模式”再到“数字生态系统商业模式”的迭代。研究结论可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单蒙蒙, 张玮怡, 叶筱慧
    2024, 17(5): 793.

    股权质押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在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但同时,股权质押存在股价波动、控制权转移等潜在风险。以三五互联为例,从信息披露这一市值管理手段出发,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的风险应对策略及经济后果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控股股东高比例的股权质押会诱发控股股东产生维稳股价和利益侵占的市值管理动机。控股股东在市值管理动机下会倾向于采取策略性信息披露手段,甚至产生信息违规披露行为。短期内,控股股东的策略性信息披露行为可以达到稳定或提升股价的目的,但长期内,策略性信息披露行为和信息违规披露行为均会影响公司价值,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并对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侵害。研究结果对规范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市值管理及信息披露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简冠群, 康 静
    2025, 18(1): 1-16.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制造业正在迈向体系重构的新阶段,智能制造的影响范围之广和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已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跃迁的新赛道,然而智能制造如何赋能核心企业价值链的耦合机制尚不明确。基于此,以海尔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进行编码,结合智能制造和价值链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智能生产、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是破解智能制造核心企业形成价值链耦合机制的重要因素。由此,构建出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价值链耦合机制模型,解析了智能制造核心企业价值链动态演化机理。研究结果有助于统筹推进智能化转型升级,以期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中的地位。
  • 王晓静, 宁 悦
    2024, 17(6): 862-880.
    基于协同学的理论视角,以海信集团的三阶段研发协同演变为纵向案例研究对象, 探讨企业集团研发协同的演化路径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集团的研发协同遵循“协 同初试—协同探索—协同稳定”三阶段的演化路径,该路径是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积累结 合的过程。在竞争环境和协同战略的共同驱动下,协同主体可以通过资源、信息和技术的 动态融合,助力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开展技术创新,进而激发企业集团深层次的创新能 力。研究结论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集团实现从行业技术突破到国内技术领先再到国际技 术领先的蜕变。
  • 陈 锋
    2024, 17(6): 843-861.
    元宇宙生态系统以新质生产力的模式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复杂适应理论,选择与元宇宙相关的中国上市公司展开价值共富的逻辑分析,对比分析了5个案例企业价值共富演进的逻辑链,系统归纳了元宇宙生态系统价值共富的演进逻辑。研究认为,元宇宙生态系统会经历“资源→价值资本→价值产品→价值财富→价值共富”的动态演进逻辑。对元宇宙生态系统价值共富的研究可以为元宇宙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实践方向。
  • 王仙雅, 黄玲玲, 王瑞霞
    2025, 18(1): 31-42.
    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台企业如何创造可持续价值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以哔 哩哔哩为案例企业,运用扎根理论对平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的路径进行探索性分析。研 究发现,平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的路径具有动态性,包括价值生成和价值延续两个阶段: 在价值生成阶段,平台企业由商业模式主导,创造初始性价值;在价值延续阶段,平台企业 由社会责任主导,创造可持续价值。研究结论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三个层面 揭示了初始性价值和可持续价值的具体内涵和维度差异。 
  • 魏玖长, 唐金亮, 李义娜
    2024, 17(4): 527.
    基于信号理论与危机情境沟通理论的视角,将上市公司发布的危机公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分析同仁堂的过期蜂蜜事件和酒鬼酒的甜蜜素事件,识别出不同企业声誉维度的作用效果及企业危机响应策略的差异。案例分析发现:危机会引发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下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美誉度增强了危机响应策略的保护效果,但关注度增加了危机响应难度;同仁堂公司针对产品伤害危机采取适配性的道歉策略和纠正策略,危机公告信息透明度较高,修复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酒鬼酒公司针对谣言选择否认策略, 危机公告信息透明度较低,危机沟通效果不佳。通过案例分析得到的一般结论可为其他企业的危机管理提供借鉴。
  • 段文譞, 刘俊勇, 周辉,
    2025, 18(2): 255-268.
    通过选取华润三九并购澳诺制药为案例,以分权理论为理论依据,深入分析了投资方在营销、供应链、人员与企业文化等方面赋予被并购企业的自由决策权。研究发现:(1)被并购企业的能力决定了其在投后整合中的分权程度。被并购企业在某一维度的能力越强,分权程度也越高,有助于发挥被并购企业的能力与优势,避免因过度管控造成高昂的决策成本。被并购企业能力越弱的维度,获得的分权程度也越低,有助于控制因目标不一致而导致的代理成本。(2)并购方根据情况动态调整投后整合的强度,对于被并购企业能力较弱的融合维度,其分权程度随着融合程度的提升而逐步降低。(3)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文化融合对于稳定人员与团队,促进后续正式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研究结果填补了产业投资投后整合的研究空白,也可为投资方从长远利益出发、更好地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与赋能提供参考与借鉴。
  • 赵沁娜, 王姗姗
    2024, 17(4): 580.
    VUCA 时代,培育组织韧性是企业实现逆势成长的重要路径。通过多理论整合视 角,在“环境-组织-个人”分析框架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方法,以知网和中国管理案心的案例共享 中例资料为样本,探究组织韧性驱动要素及互动机制模型。研究表明,组织韧性受 到环境、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共8个核心因素的影响,包括:领导者、员工,组织背景、组织 资源、组织能力、组织行动,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其中,领导者在个人层面占据主导作用; 组织背景和组织资源作为物质和结构的基础,保障了组织的稳定性;组织能力和组织行动 是组织做出迅速反应的有利条件,保证了组织的灵活性;与利益相关者联系的外部环境可 以为企业提供有利资源,传递出的市场信号可以帮助企业把握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可为组 织韧性领域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对企业培育组织韧性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 梁林, 李玲, 段世玉, 韩提文, 曹珍
    2024, 17(5): 722.

    在复杂环境下,我国很多企业生存困难,但仍有一批优秀的高韧性企业能够转危为机,实现稳定发展。以三家历经冲击却持续稳健经营的中国上市民营企业为例,遵循“由外变促内生”的韧性分析思路,结合资源保护理论,构建“情境刺激(外部危机冲击)→资源保护(内部韧性反应)→高韧性组织形成(韧性特征表现)”的研究框架,探究高韧性组织的形成路径。研究发现:(1)高韧性组织通过有效调配资源,逐步显现出应对危机所需的及时性、强关联性、创造性和缓冲性特征;(2)高韧性组织的形成是风险识别、资源整合、资源积累和资源价值实现四个阶段中认知要素、行动要素和结果要素逐级驱动的结果;(3)高韧性组织有挑战型路径和补偿型路径两种形成路径。研究结论对企业在复杂环境下存活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戴炳钦, 范志明, 简兆权
    2024, 17(4): 562.
    现有关于中国农产品企业商业模式从机械化到数字化转型机制的研究较为缺乏。 通过对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2022年商业模式转型进行纵向案例分析,研究发现: 第一,耕种收和深加工构成中国农产品企业从机械化到数字化商业模式转型的两个关键阶 段;第二,基于数字化的协同创建和协同运营构成驱动两个转型阶段的重要机制。在数字 技术和运营能力不匹配的情境下,提出了农产品企业通过价值共创实现数字化商业模式转 型升级的理论模型,不仅有助于推进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和价值共创两个领域的理论形 成,而且可为制定数字化、智能化农业政策和农产品企业实行数字化运营模式转型创新提 供实践启示。 
  • 邵云飞, 罗凯悦, 孔海璞
    2024, 17(6): 898-912.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构建商业模式闭环是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关键目标,然而关注 中小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闭环构建机理的文献较少。基于动态能力理论,采用纵向单案例 研究方法,试图厘清数字化推动中小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闭环的构建机理。研究发现: (1)中小制造业企业构建商业模式闭环会经历“单点撬动—服务延伸—场景生态”阶段。 (2)在不同阶段,数字化动态能力“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数字化生态能力” 与商业模式构成组件“生产环节信息化—数据双向反馈—全触点体验优化”需要协同演进。 (3)商业模式构成组件在不同阶段存在交互平衡,渐进形成商业模式闭环,持续为企业创造 价值。研究结果响应了学界关于进一步探究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期待,并可为中小制造 业企业成功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效指导。
  • 何 轩, 王丽菲
    2024, 17(6): 881-897.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众多中国家族企业的共识,然而现实中家族企业往往面临着巨大 的数字鸿沟,相关研究比较缺乏。基于数字化战略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动态张力视角,对新希望六和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深度剖析家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外部变革张力→内部代际张力→数字化战略实施”的动态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源于技术人才匮乏的外部变革张力对家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构成了重大挑战,加剧了组织内部的权力移交,进而对内部代际张力产生传导作用;(2)源于代际冲突的内部代际张力使组织在变革中面临僵化、失控等风险,未妥善处理甚至可能导致组织衰败,从而反作用于外部变革张力;(3)内外部张力共同作用下,加速了企业内的新老权力移交。不同于预期,新老交替通过增强组织的数字化意愿和数字能力,对数字化转型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新一代高管跨周期管理经验的缺乏,可能降低组织的风险抵御能力,反而阻碍数字化转型进程。通过揭示家族企业数字化 战略与组织变革之间的张力作用机制,可为数字时代家族企业的组织变革与转型提供启示和借鉴。
  • 云科洋, 李文
    2024, 17(5): 816.

    为解决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不明问题、防止转型悖论现象发生,基于开放式创新,通过单案例研究方法对长城汽车的数字化转型活动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出数字化转型的构成要素,即知识吸收、知识创造、知识整合、知识外溢和知识交互,同时构建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NK模型仿真方法验证数字化转型路径模型对其他制造业企业的适用性,最终得到清晰的数字化转型最优路径,即知识吸收→知识创造→知识整合→知识外溢→知识交互。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王科, 刘春婷, 陈翔, 易瑾超, 魏一鸣, 李喆
    2025, 18(3): 295-308.
    深入探索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集成效应及绿色转型潜力,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新能源设备制造领军企业金风科技的碳中和智慧园区为案例,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结合制度理论,系统剖析工业园区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及价值创造机制。研究发现,工业园区在政策规制、市场/社会期望、商业化战略探索三重动因驱动下,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改造与数字化赋能三大核心路径协同推动碳中和进程,依托碳诊断、资源整合、技术创新行动、碳中和认证与价值创造五大关键步骤将碳中和实践落到实处,最终通过商业模式推广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形成从行动到价值的一体化机制。此外,工业园区碳中和是制度压力与商业动机动态平衡的结果,技术创新是衔接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的关键纽带。研究成果丰富了环境社会责任(ECSR)理论与制度理论在绿色转型背景下的应用场景,并为我国工业园区实现低碳发展与政策优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 张健东, 程宏, 国伟, 庞冬
    2024, 17(4): 616.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虚拟领导力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以贝尔科教和亿达信息两家 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针对虚拟领导力对员工角色绩效的影响机制进 行探索性双案例研究,进而构建基于角色理论的研究模型。研究发现:虚拟领导力分为虚 拟临场力、远程动态调控力、数字工具应用能力、虚拟交互能力;虚拟领导力可以从心理和 技术两个层面提升员工角色绩效,且存在“虚拟领导力—角色压力—员工角色绩效”的作用 路径;团队虚拟性能够强化虚拟领导力对角色压力的缓解作用。研究结论在丰富理论研究 成果的同时,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 
  • 汪传雷, 杨东祥, 秦琴
    2024, 17(5): 739.

    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竞争的焦点,但产业深层次发展受到各类风险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安全。基于扎根理论编码的多源数据资料,构建FEM-S理论模型,识别集成电路产业风险,探究风险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要素资源、环境氛围、经营治理能力、供应链是影响集成电路产业风险生成的重要因素;供应链在要素资源、环境氛围、经营治理能力三类影响因素与集成电路产业风险之间起中介作用;要素资源与环境氛围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结论对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提升国家及地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徐海卿, 云乐鑫, 董晓语
    2024, 17(6): 951-967.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基于数字技术建立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出现。基于资源 编排理论,采用纵向案例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潍柴集团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过程进 行详细剖析,积极探究制造业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模型。研究发现:(1)数字创新 生态系统在生成过程中会经历“生成阶段—进阶阶段—完备阶段”,通过不同的内生动因与 外生动因的组合,启动系统的发展程序。(2)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成遵循“成长效应—平 台融合效应—数字生态效应”的动态演化特征。(3)在数字情境下,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 资源结构化→数字资源能力化→数字资源利用化”的资源编排过程,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 及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快速演进。最后以数字技术作为发展基础,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创新 生态系统的持续扩容与迭代,逐渐拓展系统边界,形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结论拓展 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资源编排理论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有机结 合,丰富了理论内容,对企业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魏淑萍
    2024, 17(6): 1006-1014.
    科技项目是中国主要的创新政策形式之一,厘清政府科技项目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 是回应“创新政策有效性”争议的前提。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对J县依托科技项目促进企业创新的实践进行案例研究,提炼出创新系统构建机制。基层政府在科技项目申报要求引导下,动员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主体为企业提供稀缺性创新资源,即搭建一个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创新系统,以促进企业创新。创新系统构建机制不是政策制定之初就设计好的作用路径,而是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政绩考核、项 目问责双重激励机制作用下促成的非预期性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高度重视基层政府在创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加强相关激励机制建设是提高创新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 代江虹, 葛京, 韩啸
    2025, 18(1): 17-30.
    继承人在代际传承中的权威构建因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高峰的来临变得日益重要。 基于组织烙印理论,从历史角度分析家族企业长期导向下的代际传承问题,关注继承人权 威构建的微观机理,提出代际传承权威构建模型。结果表明:继承人可依据“组织烙印—制 度化—组织制度”构建正式权威,同时凭借“组织烙印—组织惯性—组织认同”和“组织烙 印—组织惯性—组合创业”形成个人权威。研究结论将组织烙印、权威构建和制度化理论 有机结合,深化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和权威构建的研究,为家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 理论指导。 
  • 肖静华, 吴瑶, 谢康
    2024, 17(5): 834.

    针对中国商科课堂互动与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现象,以及企业参与商科案例教学积极性低的实践难题,通过阐述商科“活”案例教学法的互动主义学习哲学,以近十年的“活”案例教学实践为基础,提炼出产教融合导向的商科“活”案例三维互动教学法,即围绕产业界的时代“真”问题来设计和实施,通过教与学、修与行、理论指导与实践评价三个维度之间不同方向的互动,以及三个维度内部不同方向的互动,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案例教学方法。研究表明:对教学情境与案例情境的适应性调适是商科“活”案例三维互动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其区别于普通案例教学方法之处,该教学方法使案例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及产教符号互动具有时代感和临场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 杜媛, 徐慧杰, 陈玥润
    2025, 18(2): 243-254.
    为了探究农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创新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与风险控制策略,课题组实地调研了农业龙头企业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旗下的普惠农牧融资担保公司,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从业务风险、财务风险双维度,贷款申请、贷款使用、贷款收回三阶段剖析了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与数字化风险控制策略创新。研究发现: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优化了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职能分担,并借助“线上大数据+线下走访”的方式创新360°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等数字化风险控制策略,有效控制了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业务风险和财务风险。据此,建议实行供应链金融的农业企业从分化核心企业职能角度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和农业经营过程中的大数据不断创新风险控制策略。

  • 贾宁, 尚路, 李东红, 韩思齐
    2025, 18(2): 175-187.
    专精特新为中小企业指明了成长方向,然而现有文献尚未对动态情境下数字技术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的过程展开深入研究。基于悖论理论与资源行动理论,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心智医的成长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究数字技术推动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的过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小企业历经“专业进入—精细扎根—特色扩张—新颖突破”四个阶段逐步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其间悖论要素不断转化,经历“根本悖论—内生悖论—外生悖论—核心悖论”的层层迭代;(2)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数字链接—数字协同—数字驱动—数字预测”指引相关资源行动,帮助中小企业有效应对悖论,沉淀专精特新能力;(3)基于对悖论要素的识别和对数字技术核心功能的解码,企业的资源行动方式不断升级,采取“创业资源拼凑—利用式资源编排—探索式资源编排—整合式资源编排”的资源行动策略。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过程模型丰富了悖论和资源行动相关理论,并为中小企业制定管理策略和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启示。
  • 何金花, 邓艳, 蔡卫民, 王晶
    2024, 17(4): 599.
    通过对湖南红星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战略变革内部合法性演化过程的分析,探讨了中 高层管理者互动视角下企业战略变革内部合法性的演化。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变革内部合 法性的演化过程可分为明晰战略方向阶段、统一战略实施路径阶段、协调所需资源和能力 阶段、确定行动方案阶段。期间,合法性判断不断加强并遵循“工具合法性→工具合法性+ 关系合法性→工具合法性+关系合法性+道德合法性→工具合法性+关系合法性+道德 合法性”的演化轨迹;中高层管理者互动意向遵循“静态参与→准静态参与→准动态参与→ 动态参与”的演化轨迹;互动工具从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单向输出向中高层管理者双向 互动转变;互动行动遵循“中层被动接受→中层主动融入高层→中高层达成共识行动→中 高层形成默契认同”的演化轨迹。研究结论揭示了中高层管理者互动与企业战略变革内部 合法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中高层管理者互动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 
  • 陶铮, 宋华
    2024, 17(5): 774.

    供应链金融助力中小企业韧性建设,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如何管理各类持续相悖又相互依赖的价值主张成为关键问题。基于“供应链金融服务悖论—悖论管理—中小企业韧性建设”框架,运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供应链金融实践。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导向下,金融服务提供商需要通过“亚层次分割—高层次整合”的机制形成有效的悖论管理能力,即通过更微观的层级分割、更高的层级整合的方式,将应对悖论的策略转化为持续嵌入的悖论管理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企业韧性研究、拓展供应链金融理论、揭示悖论管理内在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金融手段助力中小企业韧性建设。

  • 尚晏莹, 蒋军锋, 张亚敏, 李晓瑞, 张若晨
    2024, 17(5): 755.

    数智时代下商业模式创新与商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演变在现有理论研究中很少涉及。既有研究虽然关注到商业模式创新对商业生态系统属性的影响,却忽视了作为组织支撑的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对西门子的单案例扎根分析,利用西门子作为同行业下游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商和自身商业模式创新实践者的复合特征,建构出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企业基于数字化机会识别、数字化资源获取、数字化渠道构建形成数字商业生态系统,通过多主体的互联互动,在数字商业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创造价值(2)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为“数字商业生态系统→开放学习→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商业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销售者、其他接受者、消费者等利用数字平台实现多方主体的沟通、合作与学习,数字商业生态系统通过行业内学习和行业外学习,促进商业模式创新(3)客户已经成为数字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参与者,通过与焦点企业生产者的共同开放学习与沟通,参与到价值创造中,更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这一发现为分析数字商业生态系统与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分析框架。

  • 胡乾韬, 王节祥, 杨大鹏, 娄淑珍
    2024, 17(4): 646.
    以往研究较多关注企业借助大型平台赋能推进数字化转型,而对集群中小企业与新 创平台的协同共创过程关注不足,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情境下,集群中小企业与新创平 台犹如“难兄难弟”,共同面对资源困境。为此,通过对宁波模具集群企业与创元信息模具 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创案例的研究,发现集群中小企业协同新创平台开展数字化转型,是以 共同资源焦点驱动的资源行动演进。在资源探索阶段,集群中小企业可以协同新创平台采 用“启发式拼凑”,回应“资源盘活”焦点,但难以解决资源池不足的问题;在资源构建阶段, 集群中小企业协同新创平台开展“启发式拼凑”和“模仿式编排”的互动,回应“资源匹配”焦 点,缓解了资源获取张力,但如何将资源转换成数字化转型能力仍存在诸多挑战;在资源能 力化阶段,集群中小企业协同新创平台可以在“启发式拼凑”和“模仿式编排”互动的基础上 引入“渐进式协奏”,并开展循环迭代,回应“资源系统”焦点,缓解资源转换张力。基于“相 对对称”赋能情境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加快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具有启示意义。 
  • 苏敬勤
    2024, 17(4): 507.
  • 段海霞, 高崇尧, 苏晓华
    2024, 17(4): 511.
    社会企业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基于制度理论视角,选取残友集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社会企业多重制度逻辑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企业在情境因素影响下,通过差异化的制度发展模式,形成不同的多重制度逻辑。制度背景和个体特征使初创阶段的社会企业通过制度同化,形成政府逻辑和公益逻辑;符号表征与组织实践矛盾使成长阶段的社会企业通过制度细化,形成公益逻辑和市场逻辑;制度变迁和组织变革使融合阶段的社会企业通过制度扩散,形成公益逻辑、市场逻辑和合作逻辑。研究结论可为中国社会企业制度逻辑理论与实践提供新启示。 
  • 洪 勇, 王 岩, 孙 悦
    2025, 18(1): 105-123.
    本土后发企业如何高效整合并购双方资源以推进创新迭代从而实现技术追赶仍需 深入研究。通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潍柴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从智力资本整合与双 元创新演化的“内外兼修”视角,深入剖析了并购追赶情境下潍柴集团智力资本整合与双元 创新演化路径,明晰了跨国并购后智力资本整合对双元创新演化的作用机制,进而揭示了 本土后发企业跨国并购基于智力资本整合驱动双元创新演化以实现技术追赶的机理。研 究发现:(1)跨国并购追赶情境下,本土后发企业智力资本整合需要随不同追赶阶段情境特 征、挑战因素、资源和能力的变化而动态调整。(2)本土后发企业跨国并购追赶情境下的双 元创新呈现“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双元创新并进”的演化态势,且演化过程中伴随着 利用式创新能力与探索式创新能力的动态跃迁。(3)智力资本整合可以发挥“情感多元交 融效应”与“能力差异融合效应”促进利用式创新;发挥“组织惯性突破效应”与“创新要素集 成效应”促进探索式创新;发挥“控制策略转换效应”与“组织资源协调效应”促进双元创新 并进,共同推动企业双元创新行为与能力演化,从而实现技术追赶。研究结论有助于揭开 “并购→追赶”的过程“黑箱”,可为后发企业跨国并购和追赶实践提供参考。 
  • 于淼, 李英达, 王欣楠
    2024, 17(5): 688.

    工程总承包项目中,总包方与分包方合理的关系嵌入有助于实现良好的跨组织资源协奏,增强总承包模式的竞争优势。但是现有关系嵌入对资源协奏影响的研究存在关系嵌入性悖论,且缺少对项目行动者认知层面能动性影响的考虑,难以解释工程总承包项目跨组织资源协奏的内在规律。基于此,协同考虑关系嵌入和项目治理机制,从制度逻辑视角出发,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以四个典型的工程总承包项目为研究对象,探讨总包方与分包方的跨组织资源协奏路径。研究发现:(1)在强联结与弱联结的初始关系嵌入情境下,存在项目导向与参与方导向两种跨组织资源协奏行为,同时,约束导向与激励导向的治理机制能够与关系嵌入发挥协同作用,影响跨组织资源协奏的方式和效果(2)不同的关系嵌入协同项目治理机制通过总包方与分包方之间的制度逻辑耦合作用于项目跨组织资源协奏。研究结果为关系嵌入性悖论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也为工程总承包企业根据所处关系嵌入情境,采取合适的项目治理机制,进而优化跨组织合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 黄昊, 吴恬迅, 王国红, 宋伟
    2025, 18(2): 199-212.
    战略形成对企业识别与把握创业机遇至关重要,创业情境下战略形成的微观基础是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以决策编织理论框架为视角,通过对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中的典型案例企业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揭示科技新创企业的战略形成过程,构建“管理认知变革—企业生态位演化—战略形成”的跨层次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企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协同演进,创业者的管理认知存在前摄性,能够影响企业生态位;(2)创业者的管理认知随着企业发展产生变革,以企业生态位演化与管理行动的实施为表征,驱动企业战略形成;
    (3)管理认知变革、企业生态位演化与战略形成呈现出一种连续动态逻辑,战略形成是创业者管理认知向具体管理行动转化的过程。
  • 屈芳
    2024, 17(4): 663.
    哈佛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逻辑清晰、内容丰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更深层、更高阶的思考,并主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哈佛案例教学法150多年求新求变的发展历程与优势特色,探究哈佛案例教学法“Plan— Do—Check—Act”的实施流程和关键环节,深入解析哈佛案例教学过程中自由发言的平等性、课堂研讨的竞争性、授课过程的务实性和教学成果的实用性等特点,并结合国内案例教学现状,提出了借鉴哈佛案例教学经验的关键点,旨在提升我国案例教学水平和师生素养。 
  • 贾依帛, 孙缇, 胡芬
    2024, 17(6): 935-950.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创新过程中通过充分释放人工智能 的巨大潜力来实现创新目标,已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既有企业创 新过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存在碎片化、知识脉络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工智能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应用进程,以及学界与业界对其的认知。通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对1997—2023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归纳,在厘清既有研究现状的同时,构建了以“前因—应用过程—支撑因素—结果”为核心的企业创新过程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理论框架,并重点明晰了人工智能核心功能在不同创新阶段中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议题,旨在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数智化发展提供支持。
  • 刘文纲, 王皓月, 郑明赋, 曹学义
    2025, 18(2): 213-228.
    从“千店一面”向“千店千面”转型,并在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同时保障运营效率,是连锁超市企业转型升级的难题。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超市发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构建基于模块化的连锁超市企业“千店千面”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模块化是实现“千店千面”的重要途径,并遵循“商圈分析—目标客群选择和门店特色定位—模块构建—模块组合—模块调整—模块集成—‘千店千面’”的演化路径。(2)连锁超市企业的模块化过程通常包括“模块构建—模块组合—模块调整”三个阶段。(3)模块集成兼具标准化和差异化双重功能,可以有效化解差异化需求满足和运营效率保障之间的矛盾。(4)模块化在零售领域与制造领域的差异体现在应用范围、操作、路径、运营及规则、效用等方面。研究结果拓展了模块化在零售领域的研究视角,为连锁超市企业向“千店千面”模式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 潘燕萍, 巫洁雯, 刘晓斯, 黄文萍
    2025, 18(1): 137-160.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多年来,女性创业者通过发挥优秀企业家精神,助力了国家经济 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以企业家榜单中的女性创业者为样本,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方 法,探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环境变迁下女性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及演化过程。研究发 现,女性创业者从“边缘”向“主流”融入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由自主导向、成长导向、共生导 向与社会导向构成的企业家精神内涵。在政策、市场和社会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中,女性 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合法性协同共演,从“模仿男性”到“突出自我”演进过程中内涵不断传承 和丰富。研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情境,以女性视角审视企业家精神,有助于 加深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