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期刊
  • 2025年
  • 第18卷 / 第3期

2008年创刊,双月刊

ISSN:1674-1692

CN:21-9202/G

主管:教育部

主办:大连理工大学

地址: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编辑部

邮政编码:116024

电话:0411-84706327

电子邮件:mcase@dlut.edu.cn

邮发代号:8-224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动态
  • 热点文章
栏目专题 | 更多
  • 全选
    |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

  • 王科, 刘春婷, 陈翔, 易瑾超, 魏一鸣, 李喆
    2025,18(3): 295-308.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探索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集成效应及绿色转型潜力,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新能源设备制造领军企业金风科技的碳中和智慧园区为案例,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结合制度理论,系统剖析工业园区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及价值创造机制。研究发现,工业园区在政策规制、市场/社会期望、商业化战略探索三重动因驱动下,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改造与数字化赋能三大核心路径协同推动碳中和进程,依托碳诊断、资源整合、技术创新行动、碳中和认证与价值创造五大关键步骤将碳中和实践落到实处,最终通过商业模式推广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形成从行动到价值的一体化机制。此外,工业园区碳中和是制度压力与商业动机动态平衡的结果,技术创新是衔接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的关键纽带。研究成果丰富了环境社会责任(ECSR)理论与制度理论在绿色转型背景下的应用场景,并为我国工业园区实现低碳发展与政策优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 战略与组织

  • 张红芳, 朱珠, 辛玲, 张琦
    2025,18(3): 309-32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化平台背景下,零工工作成为一种迅猛发展的新兴就业方式。与传统雇员工作 身份相比,零工工作者缺少能依赖的固定的组织环境,其身份建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 议题。基于社会身份理论,采用案例研究与扎根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15名 滴滴司机的访谈,探究零工工作者的身份建构过程及结果。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平台作 为传统组织的替代形态,其自主 控制二元特征赋予零工工作者“个性化”和“去人格化”二 重平台身份特征,而零工工作者所感知到的身份特征由其加入平台的动机来决定;第二,平 台身份特征二重性的指向决定了零工工作者自我身份与平台身份之间的张力类型和程度; 第三,面对不同的身份张力,零工工作者会采取整合、区隔、平衡三种身份建构策略;第四, 不同的身份建构策略会形成积极认同、不认同及矛盾认同等不同类型的平台身份认同。将 社会身份理论拓展到数字化平台背景下的零工工作者身份建构研究领域,对零工平台的治 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梁林, 王洁, 段世玉
    2025,18(3): 324-34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如何借助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实现组织价值重塑,是组织成功实现长期生 存、发展的关键。通过选择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成功转型的新东方为研究对象,探索了 “双减”政策情境下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机制。研究发现:(1)对 应资源准备、能力发挥和机会衍生三个阶段,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的机制作用分别为 资源储备、动力给予和方向把控。(2)伴随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的过程,组织韧性发挥 的作用分别是资源冗余→有效识别、活性激活、市场定位→战略转型。(3)伴随组织韧性发 挥作用的过程,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机制分别是维稳、赋活、优化。最后构建出危 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框架模型,解构了危机领导力激活组织韧性 的机制及组织韧性影响组织价值重塑的机制,既补充了危机领导力、组织韧性和组织价值 重塑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又可为组织韧性作用研究提供新视角。
  • 创新与创业

  • 徐海卿, 云乐鑫, 董晓语, 杨琛
    2025,18(3): 342-35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是创新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新发展形态。如何将数字化理论 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有序桥接,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以潍柴集团为主要案 例,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现存的不同治理机制进行探 索,关注其治理体系的构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四类治 理子体系,即以控制机制为核心的契约子体系、以信任机制为纽带的关系子体系、以效益机 制为抓手的激励子体系和以学习机制为基础的知识子体系;第二,根据功能差异,子体系分 为求稳式治理与求新式治理两类;第三,多种治理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数字创新生态系 统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多种治理模式组合且有主次之分。研究结果揭示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内涵,拓展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边界,可为企业的治理实践 提供参考。
  • 袁彦鹏, 陈楚韵, 钱凌霄, 鞠芳辉
    2025,18(3): 357-370.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the absence of universal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social enterprises in China, intermediary organisations have become key actors in shaping the legitimacy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government’s focus on organisational publicnes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intermediary organisations shape the legitimacy of social enterprises while constructing their publicness need to be deepen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hina Social Enterprise Service Center (CSESC), this paper ha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findings: Intermediary organisations help social enterprises to gain wide recognitio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organis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and then gain overall legitimacy, which shapes the publicness of social enterprises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legitimacy. Specifically, intermediary organisations construct organisational conceptual publicness while shaping the moral legitimacy of social enterprises, organisational governance publicness while shaping the relational legitimacy of social enterprises, and organisational structural publicness while shaping the instrumental legitimacy of social enterprises.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nterprise legitimacy and publicness, reveals the structural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intermediary organisations promot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s and is of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social enterprises.
  • 供应链与物流

  • 孙志忠, 张晓燕, 周韬
    2025,18(3): 371-383.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农产品供应链连接着金字塔底层(BOP)和外部市场,供应链核心企业履行社会责 任,对促进BOP包容性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案例研究方法,从社会交换理论出 发,基于行为交换和结构交换视角解析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履责对BOP包容性增长的 影响,构建“企业履责-交换过程-增长结果”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在基于广泛基 础的增长阶段,供应链核心企业履行一般社会责任,以行为交换的方式促进BOP单一外生 包容性增长;在益贫式增长阶段,供应链核心企业履行响应性社会责任,以行为交换/结构 交换的方式促进BOP复合外生包容性增长;在内生包容性增长阶段,供应链核心企业履行 战略性社会责任,以结构交换的方式促进BOP内生包容性增长。将社会交换理论引入农 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履责与BOP包容性增长的关系分析,不仅可以为农产品供应链核心 企业提供有效的履责模式和实施路径,还可以从社会交换视角为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履 行社会责任、促进BOP包容性增长提供参考。
  • 金融与会计

  • 尚勤, 杜鑫雨, 胡芬
    2025,18(3): 384-40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市场化债转股能够优化企业债务结构,解决企业经营困难问题。但市场化债转股对 企业的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还较少,且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国有企业。通过选取民营企业远 兴能源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市场化债转股对远兴能源财务绩效 的影响,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财务指标对财务绩效综合水平的影响程度。 研究发现:市场化债转股能够通过短期内提高远兴能源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 进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但后期受债务管控不严、管理费用上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财 务绩效水平下降,长期效果不理想。所选取的指标中反映偿债能力、成本费用、营运能力的 指标对财务绩效综合水平的影响较大。
  • 龚家凤, 沈烈, 李坤榕
    2025,18(3): 402-415.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作为案例,对其管理层利用高资本化率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动机和后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持续超水平高资本化率、业绩对其高度依赖、开发 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及研发项目信息披露不明,是推定存在基于研发资本化盈余管理行为 的高盖然性特征;(2)高资本化率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盈余管理的“天然工具”,但企业不同时 期的盈余管理行为呈现异质性;(3)每年研发投入金额均衡,人为提高资本化率进行盈余管 理对首期粉饰的业绩水平影响极大,后期由于“圆谎”效应的存在,“圆谎”动机金额与资本 化金额形成对冲,基于此路径的一般性盈余管理空间缩小;(4)每年研发投入金额高速增 长,人为提高资本化率后,“圆谎”效应相对减弱,基于此路径的一般性盈余管理空间会逐年 增大。研究结果揭示了研发资本化在盈余管理中的“圆谎”效应,拓展了动机理论和决策偏 好在资本市场研究中的应用,深化了对人工智能企业财务特性的认识,可为企业治理和监 管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 单蒙蒙, 朱靖怡, 简瑶玲, 胡安安
    2025,18(3): 416-431.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控股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是长期困扰资本市场的痛点问题,违规占用资金 不仅阻碍上市公司发展,还会扰乱资本市场的良好秩序。通过以延安必康为例,探究了控 股股东资金占用的动因及经济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研究发现:延安必康控股 股东占用资金的主要动机来自投入实际控制人旗下其他项目和缓解股权质押引发的债务 纠纷;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对重要交易的风险评估不足及资金控制相关活动不到位为大 股东资金占用创造了条件;审计机构未有效履责、违法违规惩处成本低也为资金占用提供 便利;控股股东占用资金对短期资本市场反应、财务状况、非财务指标及公司价值造成负面 影响。研究结果可对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加强资金监管等相关内部控制提供借鉴,也可为 外部监管、防范资金占用提供重要参考。
  • 信息系统

  • 张培, 王佳奇
    2025,18(3): 432-446.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领域的赋能型平台,对接入平台的制造业企业怎样赋能以 及赋能作用如何影响企业商业模式等问题,还缺乏深层次的探讨。通过对工业互联网平台 赋能一家印刷制造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展开纵向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工业互联 网平台对接入平台开展持续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业企业具有业务层技术赋能和员工层授权 赋能的跨层次交互影响的赋能作用,技术赋能层面从工具连接赋能到深度应用赋能、再到 功能拓展赋能,其赋能深度不断增加,授权赋能层面从结构赋能拓展到心理赋能,由此引发 其业务活动变革和员工工作行为重塑。(2)工业互联网平台跨层赋能作用下,制造业企业 从业务数字化到流程数字化再到新场景塑造,其商业模式的业务、主体和价值维度相应发 生变化,呈现从新颖型到效率型、再到新颖型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