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低轨巨型星座构型设计与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阮永井, 胡敏, 云朝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2, 42 (1): 1-15.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2.0001
    摘要851)      PDF(pc) (4662KB)(2157)   
    近年来低轨星座计划发展迅速,低轨巨型星座已成为全球争夺空间战略资源的“新战场”。首先,概述了Telesat、OneWeb、Starlink等低轨巨型星座计划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国互联网星座计划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星座的任务需求、覆盖特性、摄动补偿和备份策略4个方面,综述了星座的构型设计方法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卫星从发射入轨到离轨整个星座构型的控制流程,梳理了低轨巨型卫星星座的初始化控制、保持控制、重构控制,以及卫星的碰撞规避控制和离轨控制的方法和特点。最后,对未来低轨巨型星座构型设计和构型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遥感图像云检测方法综述
    刘子力, 杨家俊, 王文静, 史振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 (1): 1-17.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3.0001
    摘要1058)      PDF(pc) (3043KB)(1750)   
    光学遥感图像中云层会对地面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遮挡,造成了地表观测信息的模糊和缺失,极大地影响遥感图像的成像质量。因此,对遥感图像中云层覆盖的检测和评估是进一步分析和利用遥感图像信息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对比总结,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基于遥感图像的云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和代表性工作。将基于遥感图像的云检测方法分为三类:基于光谱阈值的方法、基于经典机器学习的方法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总结了当前国内外云检测公开数据集,并对比了部分代表性工作的云检测精度。此外,简要梳理了与云检测相关的云雾(霾)检测、云雪检测、云阴影检测以及云去除等方法。对当前云检测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静止轨道卫星通信链路的预算与分析
    徐挺, 兰海, 张宏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0, 40 (3): 83-92.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0.0035
    录用日期: 2020-01-20

    摘要1096)      PDF(pc) (3338KB)(1967)   
    星地链路计算作为卫星通信的重要技术,是卫星通信系统设计的基础和理论依据,直接决定了卫星通信系统的链路通信质量。由于影响卫星链路的因素很多,设计中存在一处不合理即使得整条星地链路不可用,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在实际设计中无法做到最理想的链路状态,往往需要在某方面有所取舍,这也是链路计算中的一大难点。基于目前国际通用的链路计算方法,将星地链路上下行拆分,独立计算,综合分析,再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分析和计算实际工程案例,针对不同的链路配置给出相应合理的设计方法,可作为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星地链路计算分析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牟金震, 郝晓龙, 朱文山, 李爽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1, 41 (6): 1-16.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1.0076
    摘要618)      PDF(pc) (1102KB)(1454)   
    智能感知是实现航天器在轨精细化操控过程的关键技术,是在轨服务技术智能化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空间目标智能感知包括位姿测量、三维重建与部位识别等关键技术,涉及小样本、多模态、模型适应与高维数据等问题。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对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首先,总结典型非合作在轨感知系统与光学敏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其次,归纳总结了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涉及的关键技术;最后,基于研究现状总结和关键技术分析,探讨了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后续发展的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太阳系内行星探测活动进展与展望
    杨孟飞, 郑燕红, 倪彦硕, 黄晓峰, 张正峰, 邢卓异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 (5): 1-12.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3.0063
    摘要525)      PDF(pc) (10199KB)(696)   
    行星探测是人类认识宇宙的重要手段,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主要航天国家先后实施了百余次太阳系内行星探测活动,实现了太阳系内行星的飞越、环绕、着陆、巡视及采样返回。结合已实施的系内行星探测活动和将要开展的系内行星探测任务,分析了行星探测任务的特点,总结了行星探测的主要科学问题及主要发现,展望了系内行星探测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行星探测近期发展规划,提出了中长期发展路线设想与引领任务建议,可为我国行星探测任务规划提供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飞行器大气再入过程中黑障缓解方法综述
    喻明浩, 邱泽洋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2, 42 (2): 1-12.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2.0016
    摘要362)      PDF(pc) (2375KB)(1169)   
    为了方便研究人员更好地掌握黑障的缓解方法及其研究现状,系统地介绍了目前航天领域中用于缓解黑障的多种技术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黑障的成因以及研究现状,并阐述了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机理;其次,详细说明了14种黑障缓解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优缺点,这些方法包括改变空气动力学形状、引入正交电磁场、驻波检测法、提高入射频率以及太赫兹法等。随后,从功耗、尺寸质量、通信效果以及工程实用性等6个方面对每种方法进行了分类评估。最后,针对黑障问题后续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通量多波束通信卫星系统资源分配方法
    王磊, 郑军, 贺川, 闫雪飞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1, 41 (5): 85-94.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1.0070
    摘要384)      PDF(pc) (3765KB)(789)   
    资源分配是影响新一代高通量多波束通信卫星(HTMCS)系统效能发挥的关键问题。以往基于非柔性载荷以及用户容量需求均匀分布的静态、单维度资源分配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围绕基于有效载荷资源提升系统效能这一核心目标,针对波束间干扰、柔性载荷以及用户需求非均匀分布特点,为高通量多波束通信卫星系统构建了功率和频带两维度联合优化资源分配模型,并实现了一种带有寻优控制策略的遗传算法求解模型。面向多类场景实例的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适应不同用户容量需求分布特点,为系统提供功率和频带资源联合优化解决方案。当用户需求总量分别为90Gbit/s、110Gbit/s及130Gbit/s时,相比平均、固定分配波束功率及频带资源,提出的方法可使系统未满足容量需求(UCD)分别减少71.09%、40.47%和16.31%,有效提升了系统效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展与展望
    杨孟飞, 邹志刚, 汪卫华, 姚伟, 王庆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 (1): 1-10.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4.0001
    摘要430)      PDF(pc) (4467KB)(554)   
    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后续将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并进一步规划建立月球基地。月球探测任务由探测勘察进入到开发利用新阶段,月面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是未来月球探测的重点任务。总结了月球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国内外重要进展,涉及月球资源勘探、水冰等挥发分分析、月球矿物冶炼与材料制备、月面建造与月壤3D打印等四个方面。同时,月球资源开发利用面临极端月面环境、独特月壤理化特性、全流程无人自主控制等重大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未来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任务和研究思路,可为后续科学研究和工程任务实施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卫星在轨热变形快速分析
    张也弛, 张龙, 罗文波, 潘腾
    null    2016, 36 (6): 55-61.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16.0062
    摘要703)      PDF(pc) (6812KB)(1249)   
    为使用在轨实测温度数据辅助完成成像载荷视轴指向的在轨标定,首次将应用于地统计学中的普通克里格法用于卫星在轨温度场的无偏估计,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在轨热变形快速分析方法。应用热试验过程中星上少量温度实测数据进行卫星温度场的无偏估计,并将温度计算结果赋值到有限元模型,进而完成了热变形分析。应用此种方法,相比通过热物理方法进行温度场分析,可将热变形分析的工期缩短数日,且载荷变形的分析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的误差在1′左右,可较准确地得到载荷视轴在热变形作用下的指向变化。文章可为卫星在轨热变形的快速分析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星载ADS-B相关研究进展及展望
    倪久顺, 陈利虎, 余孙全, 李松亭, 郭剑鸣, 罗坳柏, 李晋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2, 42 (1): 30-37.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2.0003
    摘要278)      PDF(pc) (4911KB)(813)   
    星载ADS-B技术作为未来空中交通管制的重要技术,可以克服地面设备难以在荒漠、远洋、极地等地部署的难题。星载ADS-B具有侦收范围广、可全球覆盖的特点,由此各国纷纷展开相关研究。针对星载ADS-B技术特点,进行了星载ADS-B相关研究进展的调查。首先综述了星载ADS-B原理及相关卫星研究情况;其次围绕天线技术、射频电路技术、信号处理、星座设计方法四个方面,评述了星载ADS-B接收的关键技术进展;最后对星载ADSB的数据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月及深空探测先进电推进技术的发展
    吴辰宸, 耿海, 王紫桐, 李得天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 (5): 13-2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3.0064
    摘要287)      PDF(pc) (7207KB)(422)   
    聚焦地月及深空探测关键技术之一——空间电推进技术,介绍了空间电推进的技术内涵和中国电推进应用现状,从任务特点、电推配置、应用效益等维度剖析了国际上典型的基于电推进的地月及深空探测任务。瞄准中国深空探测领域未来发展需求,针对月球探测、小行星探测、载人火星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和地月空间科学探测5种典型场景,分别介绍了电推进优化应用策略,梳理了面向深空探测的先进电推进关键技术体系和发展重点。最后,按照“一中一超一微”的发展思路给出了空间电推进技术发展建议,为后续空间电推进在地月及深空探测领域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温热管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金旺, 戴书刚
    null    2019, 39 (3): 30-.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19.0018
    摘要1036)      PDF(pc) (1715KB)(1732)   
    高温热管的工作温度高,传热性能好,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空间核反应堆冷却、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报告了高温热管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高温热管的冷冻启动特性研究、传热性能研究、试验研究、数值分析研究;介绍了放置倾角、工质物性参数、工质充装量、不凝气体含量、材料、结构和尺寸等因素对高温热管启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高温热管技术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空间核反应堆冷却、太阳能利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等;指出了高温热管数值分析模型和工程应用验证等一系列有待深化研究的方向;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温热管技术的详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模拟月壤3D打印致密化成型研究
    刘祎炜, 张弦, 王超, 宋坚, 陈雄, 姚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 (6): 66-7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3.0085
    摘要179)      PDF(pc) (7898KB)(405)   
    月壤原位3D打印(增材制造)可实现月球基地的原位建造和关键部件的原位制造,大幅降低月球探测任务的成本和风险。搭建了选择性激光熔融模拟月壤实验系统,开展单轨成型实验,探索激光功率,扫描速度、首层粉末厚度对样品致密化的影响,同时测量了每条轨道的宽度和深度。研究结果表明,单轨宽度随着扫描速度的增高而下降,直至几乎不变。同一激光功率下,单轨深度随着首层粉末厚度增加而变深。单轨深度随着扫描速度的升高,先升高后下降。单条熔道密度可以达到2.5g/cm3,此时相对密度为86%。随着扫描速度增加,不同层厚单轨密度均稳定在1.7g/cm3。首层粉末厚度越薄时,单轨密度也是略高于其他层厚。这些数据将为原位建造技术提供重要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远距离大容量连续无线功率传输的机遇与挑战
    李明, 董士伟, 石德乐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 (3): 1-1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3.0033
    摘要294)      PDF(pc) (1058KB)(382)   
    远距离大容量连续无线功率传输是支撑空间太阳能开发利用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未来可行路线之一。首先介绍了远距离连续大功率无线功率传输的应用需求和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针对具体应用提出了对该技术的具体需求;然后论述了国际范围内远距离连续大功率无线功率传输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发展态势和应用需求,阐述了技术发展到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星下点轨迹恒定的低轨星座构型设计方法
    张雅声, 贾璐, 于金龙, 梁爽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 (3): 116-122.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3.0044
    摘要291)      PDF(pc) (5014KB)(350)   
    为探寻适用于低轨巨型星座的构型设计方法,提供了一种所有卫星共星下点轨迹,且该轨迹固定不变的低轨恒定轨迹星座构型解析设计方法。该构型用回归因子、卫星总数两个参数进行编码。首先,利用平均轨道根数思想,建立了地球非球形摄动带谐项阶数为J4条件下的回归轨道设计解析模型。其次,根据卫星与地球相对运动规律,确立了满足共星下点轨迹条件的解析式。最后,结合回归轨道设计与共星下点轨迹设计思想,建立低轨恒定轨迹星座构型设计模型。最终仿真结果表明,该构型设计方法符合所有卫星共星下点轨迹、且轨迹固定不变的设计预期,验证了本构型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本星座构型具有形式简易、构型易维持、覆盖范围广的特点,确保了空间系统与地面系统的方位一致性,极大程度降低了星地系统协同的复杂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软件定义测控系统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
    李超, 焦义文, 傅诗媛, 吴涛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 (3): 14-24.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3.0034
    摘要257)      PDF(pc) (6999KB)(340)   
    为了满足快速变化的民商航天测控需求和小卫星及大型星座的快速发展导致的测控任务爆炸式增长需求,将软件定义技术这一被认为改变游戏规则的革命性技术,从互联网行业引入航天测控系统,提出了软件定义航天测控系统体系架构,实现测控系统新一轮技术革新。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航天测控系统体系架构及存在问题,其次讨论了软件定义航天测控系统具有层次化设计标准,应用接口开放,系统集中控制,基础资源可灵活重组等技术特征。随后分析了该体系架构的优势及标准接口与规范、软件定义射频前端、软件定义信道和软件定义基带4项关键技术,并对软件定义测控系统发展作出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测控系统软件定义航天测控系统架构更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航天事业对测控资源的需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EO卫星通信网络的移动性管理
    贺达健, 游鹏, 雍少为
    null    2016, 36 (3): 1-14.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16.0034
    摘要1094)      PDF(pc) (1144KB)(2786)   
    近年来,低轨道LowEarthOrbit,LEO)卫星通信网络以全球覆盖、低传输时延、低功耗链路、较强的抗毁性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是未来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性管理是构建LEO卫星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为推动移动性管理问题的研究,文章从LEO卫星通信网络的结构和特点入手,阐述了LEO卫星通信网络中移动性管理的分类,并分析了其相比地面移动无线网络的特殊性。从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三个协议层次综述了近年来LEO卫星通信网络移动性管理研究的国内外现状,重点介绍了移动IPv6(MobileIPv6,MIPv6)和无缝IP分集通用移动性结构(SeamlessIP-diversitybasedGeneralizedMobilityArchitecture,SIGMA)在LEO卫星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移动性管理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高分七号卫星总体设计与技术创新
    曹海翊, 张新伟, 赵晨光, 徐驰, 莫凡, 戴君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0, 40 (5): 1-9.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0.0052
    摘要712)      PDF(pc) (5941KB)(943)   
    高分七号卫星(GF-7)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颗1∶1万比例尺立体测绘卫星, 是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围绕“双线阵相机与激光测高仪主被动复合测绘”的新体制,形成了高精度内/外方位元素稳定性设计、高精度姿态稳定控制、首个X频段自适应高速率数据传输系统、星上智能星务管理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创新点,实现了少控制点或无控制点区域的大比例尺立体测绘能力。介绍了卫星的总体设计情况,总结了观测体制、高精度载荷、姿态控制、高速数传、智能星务等技术创新点,通过卫星在轨初步测试结果进行了评价,认为卫星能够满足1∶1万测绘任务的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星载SAR辐射定标及其精度分析
    陶满意, 纪鹏, 黄源宝, 姜岩
    null    2015, 35 (5): 64-70.   DOI: 10.3780/j.issn.1000-758X.2015.05.009
    摘要944)      PDF(pc) (3082KB)(924)   
    随着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应用需求的发展,为了观测目标的物理特征,可以利用辐射定标技术获取更加精确的目标后向散射系数信息。主要完成单通道单极化条带成像模式下辐射定标及其精度分析,首先从雷达方程出发,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研究单通道单极化条带模式辐射定标技术;其次给出通过对已知雷达散射截面积的目标的观测,得到SAR图像上的灰度值与绝对的雷达散射截面积之间的关系;采用测量定标常数的方法,并基于辐射定标流程建立辐射精度误差模型和计算公式,重点研究了短期相对定标和长期相对定标中各因素对精度的影响。而且针对定标常数对绝对定标精度的影响给出了详细说明,指出星载SAR系统需要定期地完成系统修正。最后以TerraSAR-X卫星为例进行了计算验证,结果表明辐射精度预估值与实测值相差小于0.05 dB。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木星系科学探测研究与展望
    邹昕, 彭兢, 缪远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 (6): 1-10.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3.0078
    摘要269)      PDF(pc) (3340KB)(325)   
    为了更好地规划中国首次木星系科学探测任务,对国外历次木星系探测任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包括7 次飞越探测、2 次环绕探测(伽利略号和朱诺号),归纳总结了木星系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载荷配置及其探测成果情况,分析得到了木星系科学探测任务特点和启示。最后,在上述分析和待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木星系科学探测任务的初步设想与发展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