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冰巨星探测的前沿科学问题
    王赤, 李晖, 孔大力, 王宇贤, 杨忠炜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4): 1-11.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53
    摘要346)      PDF(pc) (9196KB)(363)   
    对冰巨星及其卫星的探索一直是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研究的前沿热点,目前国际行星探测规划均将冰巨星探测列为重点方向。聚焦中国未来冰巨星探测任务,考察了冰巨星探测的国内外现状,梳理和归纳了冰巨星探测的七大前沿科学问题。围绕这些科学问题,通过冰巨星系统特性的对比分析,结合行星探测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冰巨星探测的展望和建议,并指出海王星-海卫一探测是冰巨星探测任务的首选。未来探测的科学主题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探索地外海洋和生命;认知柯伊伯带天体,理解太阳系演化;探索冰巨星系统,理解行星起源与演化。对冰巨星探测科学目标的论证分析,能够为中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地探测四号01星合成孔径雷达载荷设计与实现
    李光廷, 谭小敏, 李财品, 聂世康, 林晨晨, 朱雅琳, 刘波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4): 123-130.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64
    摘要269)      PDF(pc) (5812KB)(544)   
    为了满足国家防灾减灾对SAR系统高重访宽覆盖的要求,设计并研制了世界首颗地球同步轨道SAR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LT-4)。该卫星采用环形可展形反射面天线加相控阵馈源体制,工作于L频段,轨道的特殊性使该卫星天然具备了高重访宽覆盖的特点。为了对陆地探测四号01星SAR载荷系统进行全面介绍,首先对高轨SAR区别于低轨SAR的特点进行了说明,并给出了SAR载荷的关键性能参数;然后介绍了SAR载荷成像工作过程,阐述了SAR载荷关键设备的主要功能性能;最后对十余年的载荷研制历程进行了简述,并给出了载荷集成测试项目与试验验证情况。SAR载荷首次开机成像即得到世界首幅高轨SAR图像,图像信息丰富,载荷在轨状态稳定。成像结果表明陆地探测四号01星SAR载荷设计合理,地面测试与验证充分,可以为国灾防灾减灾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冰巨星环绕探测任务分析及实施建议
    杨孟飞, 高峰, 孟文沁, 李晖, 王宇贤, 白梵露, 王彤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4): 12-22.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54
    摘要241)      PDF(pc) (3639KB)(303)   
    冰巨星作为最接近太阳系边缘的行星,保存了大量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气体,包含了原恒星云的状态条件和行星形成的位置信息,是研究太阳系和系外行星的蓝本。针对冰巨星环绕探测任务,对国外相关探测方案进行了系统调研分析,梳理了冰巨星环绕探测的主要技术难点,并结合冰巨星及其卫星系统的科学问题,提出了中国实施冰巨星环绕探测的发展建议。针对冰巨星的探测任务,其科学价值集中体现在揭示冰巨星内部结构和形成演化,研究冰巨星的奇异磁场和复杂多变的空间环境以及探寻海卫一冰下海洋及生命信号。研究发现,冰巨星环绕探测主要面临远距离能源供给、测控通信、智能自主、高精度轨道设计等技术挑战。相关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后续冰巨星环绕探测任务的规划与论证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航天器追踪-逃逸-防御三方博弈均衡解
    李振瑜, 林鲲鹏, 侯育卓, 罗亚中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 (4): 90-101.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4.0060
    摘要411)      PDF(pc) (7093KB)(651)   
    为提高航天器在轨防御能力,对航天器追踪-逃逸-防御三方博弈场景进行了研究。博弈中,追踪航天器(追踪器)旨在拦截逃逸航天器(逃逸器),逃逸器旨在躲避追踪器,而防御航天器(防御器)通过主动拦截追踪器来保护逃逸器。由于防御器的存在,追踪器在接近目标时不得不规避防御器,而逃逸器和防御器之间也可以开展合作。对于这样的场景,综合能量和距离指标,建立了线性二次型微分对策模型,推导了三方博弈的纳什均衡条件,求解了追踪器的最优追踪制导律和逃逸器与防御器的最优合作逃逸-防御制导律。进一步考虑多防御器的场景,求解了三方多人博弈的纳什均衡解。仿真结果表明,防御器的存在提高了逃逸器的生存能力,二者可以在机动加速度劣势情况下共同抵御一个机动能力强的追踪器。处在绕飞护卫下的防御器的初始位置并非离追踪器或逃逸器越近越好,而是存在优势位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向多目标探测的高轨遥感卫星观测任务规划方法
    凌龙, 朱燕麒, 鲁之君, 王洁, 吴同舟, 冯倩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4): 102-11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62
    摘要157)      PDF(pc) (6944KB)(228)   
    高轨遥感卫星具有广阔的视场覆盖范围、高效的观测时效性以及强大的连续成像能力,能够有效获取重点区域和目标的关键特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遥感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高轨遥感卫星在区域凝视任务中,经常面临多目标同时监视和跟踪的应用需求。为了解决多目标观测需求下任务执行效率较低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高轨遥感卫星成像任务规划方法,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评价矩阵”作为差分进化算法的目标函数,实现了多目标观测区域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使用遗传算法完成观测路径规划。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观测效率平均提升28.84%,能源使用率平均降低24.37%。可以通过较少的观测次数覆盖全部待跟踪目标,有效减少卫星指向机动次数与机动角度,而且算法并行性与可移植性较好,可适应星上自主任务规划与星座协同观测等多种应用场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回合制轨道博弈中MCTS算法的改进与应用
    郑鑫宇, 张轶, 周杰, 唐佩佳, 彭升人, 党朝辉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 (5): 75-82.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4.0075
    摘要217)      PDF(pc) (3370KB)(332)   
    航天器回合制追逃博弈中的变轨感知延迟使得微分对策法求解困难,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博弈算法可解释性弱,在工程上的运用仍存在风险。针对航天器回合制追逃博弈问题,提出了一种预测价值积累的蒙特卡洛树搜索(PVA-MCTS)算法。该算法基于航天器轨道运动的可预知性,对博弈过程中的决策价值进行预测并积累,解决了航天器回合制追逃博弈奖励稀疏、时间跨度大的问题,采用的自适应扩展方法提升了学习效率。将其用于求解航天器回合制追逃博弈问题,并与蒙特卡洛树搜索(MCTS)算法求解得到的结果对比,结果表明PVA-MCTS算法对追踪航天器和逃逸航天器分别有约27.6%的追捕用时缩短和约6.8%的逃逸时间延长。该算法的提出可加快推进后续轨道博弈技术在非合作目标接近、碰撞规避等领域应用的落实落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面向异质卫星集群的事件触发分布式自主任务规划方法
    秦嘉豪, 李宝卫, 白雪, 冉德超, 徐明, 张锐, 胡志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4): 88-101.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61
    摘要258)      PDF(pc) (6453KB)(458)   
    当前对地观测卫星集群应用由静态目标场景向动态目标场景不断深化,对卫星集群高动态强时效性对地观测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亟需完备的自主任务规划方法克服卫星遥测指令控制存在的严格星地窗口约束,实现任务动态实时快速响应。为此,提出了基于事件触发的异质卫星集群分布式自主任务规划方法,实现目标的发现、判断、成像在轨自主闭环。首先,建立了基于事件触发的分布式多星任务协商框架,通过电子卫星和成像卫星的双层招投标机制(DLCNP)实现事件触发式任务协同。其次,提出了考虑任务优先级的最小冲突集局部递进修改星上本地动态任务规划算法,实现任务实时动态加入本地任务方案和实时冲突消解,为多星任务协商提供星上在线任务规划求解方法。最后,提出了迭代密度聚类点目标合成方法,实现高价值点目标的聚类合成,并保证合成后的点目标簇可由单次成像覆盖,有效减少了目标确认成像所需成像次数。通过与全局启发式算法的任务分配性能对比试验以及与黑板结构的星间通信负载性能对比试验,验证了基于事件触发的异质卫星集群分布式自主任务规划方法的优越性。并且通过大范围区域内大量点目标聚类试验揭示了点目标合成观测比率随目标散布区域面积和目标数量的分布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空测控通信快变多普勒频移高精度估计算法
    金磊, 曾富华, 蒋友邦, 郭枭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4): 165-175.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68
    摘要83)      PDF(pc) (4925KB)(62)   
    深空超远距离通信下极低信噪比测控信号载波频率在大范围内快速变化,传统方法信号接收灵敏度低、频率估计精度差,针对该难题,提出了一种预报粗补与多级精修相结合的快变多普勒频移高精度估计算法。该算法先采用探测器轨道预报信息粗略补偿测控信号载波频率压缩多普勒频移搜索范围,再采用多级频率修正处理架构精细修正测控信号多普勒频移及其一阶、二阶变化率消除频率动态变化,最后采用峰值解算结合时频校正实现快变多普勒频移的高精度估计。试验与分析表明:所提算法在深空超远距离通信下极低信噪比、大频率动态测控信号接收灵敏度达至-160.4dBm、频率估计精度优于0.1Hz,能够显著提升深空测控通信系统接收灵敏度和频率估计精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模块化可展开天线结构刚柔耦合设计与驱动力分析
    田大可, 张昊, 王永滨, 方纪收, 金路, 石祖玮, 范小东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4): 144-15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66
    摘要365)      PDF(pc) (10574KB)(486)   
    模块化可展开天线具有通用性好、适应性强、拓展灵活等特点,是满足未来大尺度天线在轨装配、在轨建造等需求的一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构型形式。为更好地掌握六棱柱模块化可展开天线在轨展开过程中结构的力学特性,开展了天线结构刚柔耦合设计及驱动力分析。首先,开展了模块化可展开天线结构方案设计,阐述了结构组成及展收原理。其次,基于解析几何方法,建立了等效包络圆数学模型,求得了肋单元夹角等关键参数,并建立了可展开天线结构三维模型。再次,对上弦杆、斜腹杆、下弦杆等径向长杆进行柔性化处理,采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了模块化可展开天线机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最后,分别从有重力、无重力两个方面对单模块、多模块天线在不同约束位置下的展开驱动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展开过程若存在重力,则约束位置的选择对驱动力影响较大;若不存在重力,则天线约束位置对展开影响较小。所开展的结构设计及多方案驱动力分析可为该型天线的样机研制及工程化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空间大功率热源两相温控系统设计与仿真
    刘庆志, 杨昌鹏, 徐侃, 赵欣,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3, 43 (4): 104-110.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3.0058
    摘要229)      PDF(pc) (4605KB)(563)   
    为解决未来空间应用中大功率热源带来的温控问题,提出了集微槽道蒸发器、相变装置和热辐射器在内的泵驱两相流体回路热排散系统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系统仿真工作,对流体回路运行特性和温控能力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反映了大功率热源短时工作条件下两相流体回路温度、饱和压力和干度的变化特征,两相流体回路工作特性符合设计预期,60kW分布式大功率热源峰值温度能够控制在70℃以下。对泵驱动能力过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泵驱动能力过剩导致两相回路系统温差增大的结论。分析了蒸发器和相变装置换热性能对温控系统的影响。蒸发器换热性能降低后,热源温度将超出要求范围;相变装置换热性能降低后,泵可能受到气蚀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柔翼结构飞行器智能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与途径
    贾贺, 刘靖雷, 马可瑶, 闫云龙, 裴晓燕, 刘海烨, 王永滨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 (4): 59-70.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4.0058
    摘要254)      PDF(pc) (2366KB)(407)   
    柔翼结构飞行器具有轻质、空间集成、重复使用、有较大的阻力面积和升力系数等优点,可实现巡航飞行、低速驻空、再入返回、气动减速、定点归航、着陆缓冲等功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智能控制系统是柔翼结构飞行器飞航与回收着陆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结合智能技术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工程实践,对柔翼结构飞行器智能控制系统及其技术特征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刚-柔组合体一体化控制与仿真、环境感知与健康状态在线评估、航迹规划与跟踪飞行控制、集群飞行控制、着陆与缓冲智能控制、智能硬件容错与重构等关键技术。对柔翼结构飞行器智能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了飞行环境的智能及柔性感知、气动参数的在线识别、多任务模式自主执行及控制系统的演进学习等发展建议,通过对智能控制技术持续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为柔翼结构飞行器系统的研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microwave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rchitecture with engineering consideration
    DONG Shiwei SHINOHARA Naoki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4): 114-122.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63
    摘要164)      PDF(pc) (5652KB)(156)   
    In the last decade, space solar power satellites (SSPSs) have been conceived to support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and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Electric energy is transmitted to the ground via a microwave power beam, a technology known as microwave power transmission (MPT). Due to the vast transmission distance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kilometers, the power transmitting antenna array must span up to 1 kilometer in diameter. At the same time, the size of the rectifying array on the ground should extend over a few kilometers. This makes the MPT system of SSPS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existing aerospace engineering system. To design and operate a rational MPT system,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is required. Taking the space MPT system engineering into consideration, a nove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unction is proposed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is modeled mathematically. Beam collection efficiency (BCE) is the primary factor, followed by the thermal management capability. Some tapers, designed to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BCE and the thermal problem, are reviewed. In addition to these two factors, rectenna design complexity is included as a functional factor in the optimization objective. Weight coefficients are assigned to these factors to prioritize them. Radiating planar arrays with different aperture illumination fields are studied, and their performances are compared using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unction. Transmitting array size, rectifying array size, transmission distance, and transmitted power remaine constant in various cases, ensuring fair comparison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optimization function is effective in optimizing and selecting the MPT system architecture. It is also noted that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unction can be expanded to include other factors in the futur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航天器用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在轨测试性能分析
    孟庆亮, 韦广朗, 于峰, 杨涛, 赵振明, 朱许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4): 70-78.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59
    摘要147)      PDF(pc) (7542KB)(608)   
    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Mechanically Pumped Two-phase Loop, MPTL)是通过流动沸腾过程中气液相变潜热的释放而具有极强传热能力的两相传热装置,其在航天器热控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为研究MPTL产品的在轨微重力环境下的工作性能和稳定性,设计并研制了一套包含屏蔽式离心泵、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和微小流道蒸发器的MPTL,并在某卫星上对其启动特性、相变传热特性、控温特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微重力下MPTL展现了良好的传热特性。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的控温性能达到±0.1K精度,被动冷却功能得到验证,降温速率达到1℃/min。微泵运转时,储液器气相和液相两个测点形成的温差在0.3~1.0K区间内。两个转速下,蒸发器的控温精度在±0.1~±0.3K区间内。回路发生相变过程时会出现过热现象,并导致蒸发器出口测温点温度高于储液器控温点7~8K。通过对比两个转速下的结果,发现过热时间和过热温度与转速相关。采用毛细结构的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可以有效保证微重力下MPTL的高精度控温和高效两相流管控功能,气液两相转变特性与回路流量大小相关,蒸发器温度稳定性与其内部流体干度大小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傅里叶级数的小推力多引力辅助轨迹快速设计
    付亮勇, 陈守磊, 陆栋宁, 刘一武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4): 131-14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65
    摘要117)      PDF(pc) (4940KB)(114)   
    针对传统间接法与直接法难以高效地设计连续小推力航天器在引力辅助机动下与目标天体交会的复杂行星际任务轨迹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利用有限傅里叶级数对位置状态逼近的快速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在解析满足边界条件下,以燃料最优为性能指标,将轨迹优化设计问题转化为一个满足系统推力约束和引力辅助约束的低计算量非线性规划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求解效率;并提出了飞行轨迹圈数可行区间估计策略来解决形状法的最优性受飞行轨迹圈数影响,而当前飞行轨迹圈数依赖经验试凑的缺陷;同时提出了一种整体迭代优化和分段优化策略来解决形状法对多引力辅助机动下的复杂小推力轨迹难以准确逼近,最优性下降的问题。通过对比有无引力辅助交会轨迹设计和单、多次引力辅助交会轨迹设计的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及相应策略的可行性和高效性;在不依赖任何先验信息下,该方法可以在数秒内设计出合理的三维小推力交会轨迹,以及在数十秒内设计出合理的三维小推力单、多次引力辅助交会轨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空间机器人操作:一种多任务学习视角
    李林峰, 解永春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2, 42 (3): 10-24.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2.0032
    摘要910)      PDF(pc) (3443KB)(747)   
    利用空间机器人辅助、代替航天员完成在轨服务操作是近年的技术发展趋势。基于学习的空间机器人操作以深度神经网络为控制器载体,对非结构化太空环境适应能力强,在高轨、地外、深空等场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目前,无论是空间机器人操作,还是地面机器人操作,多数研究只关注单一任务学习问题。立足一种多任务学习新视角,针对空间机器人操作面临的多任务适应性要求高、精细化要求高、不确定性强问题,首先分析了在轨服务的多样化任务需求。其次,全面综述了机器人操作多任务学习算法与应用相关工作,分析了开展空间机器人操作多任务学习的难点挑战,给出了关键技术发展建议。相关关键技术的突破将有助于提升空间机器人系统的自主性、鲁棒性,进而助力中国在轨服务技术向无人全自主方向推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地探测四号01星总体设计与技术创新
    张庆君, 倪崇, 戴超, 刘立平, 唐治华, 舒卫平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1): 1-11.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01
    摘要1002)      PDF(pc) (8217KB)(1018)   
    为了解决低轨SAR卫星对观测区域成像幅宽小、重访时间长的问题,研制了陆地探测四号01星。其是世界首颗高轨SAR卫星,利用地球同步轨道的轨位优势,对同一地点的重访周期由低轨SAR的天级提升为小时级,幅宽由低轨SAR的百千米级提升为千千米级,可为及时、有效实施灾害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围绕高轨微波成像的新体制,解决了高轨微波成像、超大功率星载微波发射、超大口径星载天线、多体大挠性高精度姿态稳定控制、万瓦级强脉冲高品质电源、载荷与平台一体化高效热管理、高轨星地一体化精密定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快重访、大幅宽、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通过分析在轨测试数据,卫星获取的高轨SAR图像纹理清晰,质量良好,可满足防灾减灾、国土资源勘查等领域使用需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星载大口径环形天线的系统设计
    冯涛, 张庆君, 林坤阳, 王立朋, 张桥, 杨军刚, 肖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1): 24-3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03
    摘要551)      PDF(pc) (9223KB)(643)   
    环形可展开天线是星载大口径、超大口径可展开天线的理想结构形式,是高轨遥感、高轨通信卫星应用的关键载荷。星载环形天线是由周边展开桁架和索网系统组成的典型预应力结构,型面精度和展开基频是其主要性能指标。在轨可靠展开是在轨应用的前提,可靠展开是设计的重中之重,以在轨性能指标需求为目标,分析了环形天线各系统参数对在轨性能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展开动力系统和传动力系统进行分析,阐述了环形天线各系统参数对展开可靠性的影响,总结了以结构静力学手段评价在轨性能设计和动力学手段评价展开可靠性的方法,明确了通过结构动力学方法进行强度校核和星上锁紧释放设计的星载大口径环形天线系统设计流程,提出了各设计参数的优化策略,并给出了系统设计算例,为未来超大口径星载可展开天线的技术研究和工程研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非正交码的波束形成网络幅相测试方法
    高原, 安建平, 周慧, 郝时光, 柴源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16, 36 (2): 13-.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16.0021
    摘要891)      PDF(pc) (1894KB)(1013)   
    针对目前数字波束形成网络幅相一致性测试系统中扩频码受限于正交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正交码的数字波束形成网络幅相测试方法。基于非正交码的幅相测试精度受多址干扰影响,提出了使用解相关算法提高幅相测试精度的方法,该方法以噪声略有增加为代价消除了多址干扰。理论分析给出了幅相测试的理论下界,并分析了系统误差、通道间耦合对幅相测试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当采用非正交码时,测试设备不使用解相关算法无法达到预设的精度要求;使用解相关算法后,基于非正交码的幅相测试可以达到理论下界,在带内信噪比为10dB条件下,幅相测试精度为±01dB/1°,可以满足实际系统需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月空间天基时空基准的构建与传递
    周会超, 郑晋军, 王海红, 毕少筠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4, 44 (3): 51-59.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4.0038
    摘要565)      PDF(pc) (6434KB)(843)   
    地月空间正在逐渐成为人类太空探索活动的热点区域。高精度时间、空间基准的构建和传递是确保地月空间任务规划与实施的重要基础,既是地球时空基准的体系化拓展,也是提升地月空间时空信息保障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GNSS系统的发展和稳定服务,地球区域时空基准设施相对完备。月球区域的导航系统与地球类似,国内外也提出了多种方案,但地月空间还包括地球、月球区域以外的区域,其时空基准实施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空域大、动力学特殊等因素,在高效益实现时空信息服务的同时,将地球和月球的时空基准进行有机衔接。立足当前发展需求,开展了地月空间时空基准架构的设计,并针对地球、月球区域之外地月区域特点,研究并提出基于地月平动点的天基时空基准构建、溯源和传递方案,可支持实现地月空间时空基准信息服务,为地月空间时空基准的一体化构建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轨导航增强自干扰消除性能评估方法
    苏千淇, 张立新, 陈刘成, 边朗, 刘李娟, 安元元, 严涛, 王瑛, 蒙艳松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5, 45 (4): 154-164.   DOI: 10.16708/j.cnki.1000-758X.2025.0067
    摘要71)      PDF(pc) (5816KB)(44)   
    随着低轨卫星星座的快速发展,低轨导航增强成为卫星导航领域的研究热点。低轨导航增强采用“星基监测+信号增强”体制,即低轨导航卫星在对天接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的同时,对地播发低轨导航增强信号。低轨导航增强信号通常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频段播发,此时对地播发的低轨导航增强信号相对于接收信号是一个强自干扰信号,如何消除自干扰信号对接收信号的影响是实现同时同频段收发的关键。对低轨导航增强自干扰消除场景及方法进行了研究,针对低轨导航增强信号特点,提出了适用于低轨导航增强自干扰消除的性能评估方法,该方法使用自干扰消除前后干扰信号的相关功率差来表征自干扰消除能力。通过相关功率差得到干扰消除后的信号功率值,并导出等效载噪比损耗和残留自干扰影响下的码跟踪误差评估方法,评估残留自干扰信号对期望信号接收的影响。采用典型的导航信号BPSK(2)与BOC(1,1)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当干噪比为30dB时,已有方法评估的自干扰消除能力为30.98dB与33.04dB,提出方法评估的自干扰消除能力为58.80dB与58.96dB。通过对比验证可得,提出的自干扰消除性能评估方法优于已有方法,可以更准确评估低轨导航增强自干扰消除能力,为低轨导航增强自干扰消除方法提供了性能评估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